全力引进重大项目。把招商引资作为“源头活水”,营造全员、全域、全要素招商氛围,力争引进到位资金30亿元以上。眼睛向外引项目。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新型化工等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和传统产业延伸配套,积极开展上门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千方百计争取国晟新能源、中合万家现代农业两个投资超百亿元的重点项目落户我旗。强化要素保障服务,推动有投资意向的尽快签约落地,已签约的尽快开工建设,已开工的尽快建成投运,不断提高项目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眼睛向上争项目。紧扣国家战略布局和投资导向,抓住自治区集中打造8个产业集群和12条重点产业链的政策契机,以及配套出台产业扶持、招商引资、优化营商环境等各项政策机遇,提前准备项目申报相关要件,全力争取绿色农畜产品加工、新能源、新材料、新型化工、现代服务业等重大项目落户我旗,形成更多实际投资量。
全面推进重大项目。以项目投资带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年实施重大项目32项,完成投资50亿元以上。实施新材料、资源综合利用等产业发展项目10项,完成投资31.8亿元以上;实施“光储+生态治理”、天然气等能源项目2项,完成投资8.4亿元以上;实施清洁取暖、污水处理等生态环保项目2项,完成投资5.6亿元以上;实施高标准农田、万头奶牛基地等农牧项目6项,完成投资5亿元以上;实施教科文卫社会事业项目4项,完成投资1.5亿元以上;实施保障性安居和房地产项目7项,完成投资1.5亿元以上。加快推进包银高铁建设,推动省道215竣工通车,完成投资3.8亿元以上。
全心服务重大项目。坚持主动服务、超前服务、贴身服务,推行重大项目全程手续帮办代办,为企业提供全周期“管家式”服务,推动政府投资项目和招商落地项目“开春即开工”。建立“领导包联、定期调度、签约服务”三项机制,及时解决项目建设和企业经营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全力激发市场主体动力活力。全面落实减税降费、留抵退税、缓缴税款等政策,实施好信贷增额投放、延期还本付息等金融稳企纾困措施,减轻企业负担,激发企业活力,最大限度稳住企业发展基本面,让更多企业在前旗活起来、大起来、强起来。
(二)强农惠民助增收,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地位,着力挖掘农牧业发展潜力,增强农牧区发展活力,拓展农牧民增收空间。
高标准夯实发展基础。促进耕地质量提升。严格落实耕地保护政策,坚决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确保小麦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以上,实现粮食稳产增收。加快耕地质量提升改造,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改造提升15万亩、水肥一体化12万亩、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17万亩,新建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12个,促进耕地面积规模和产出能力效益双提升。促进规模集约发展。着力引进一批有助于推动链条延长、技术创新的“农字号”龙头企业,鼓励支持天衡、昌兴达、禾兴、朔河禾等农牧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推动欣普爱多40万吨饲料、草原鸿泰二期肉产品深加工、中农大地3万吨测土配方肥、宏泰羊绒织造等项目建成投运,不断延伸农畜产品精深加工链条,新增“两品一标”、名特优新农产品12个以上,“天赋河套”授权产品5个以上,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出效益,让小农户融入现代农牧业发展大体系。促进科技智力支撑。充分发挥现有专家工作站、科技小院作用,建立健全与中科院、中国农大、华南农大等科研院校长期合作机制,新建科技小院3个、博士工作站2个,推动更多院地合作项目落地实施、更多科技成果转化共享。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支持青松草业、乡喜种业等制种企业健全产学研育机制,加强优质种源繁育,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家,市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2家。积极推广引黄滴灌水肥一体化、现代设施农业、北斗导航无人播种、牲畜自动饲喂和麦后复种油葵、燕麦草等农牧业高效技术,力争农牧业科技贡献率走到全区前列。
高水平提升发展质效。产业兴才有农牧民富,不断提升“一环两带”特色产业规模效益和带动作用,将产业发展的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牧民,促进持续增收。推动种植业走特色化路子。坚持市场驱动、政府扶持的发展理念,稳步推进玉米、葵花等大宗农产品向“优质专用”“绿色标准”方向发展。集中资源资金力量扶持“一镇一产、一村一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持续壮大辣椒、西甜瓜、中药材、设施菌类等特色产业规模。着力打造提升西小召镇8万亩高标准农田、先锋镇千亩木耳、乌梁素海西岸万亩高效农业、明安镇羊肚菌等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经济效益显著、辐射带动有力的产业园区,打造自治区西部最大的木耳产业集散地。推动养殖业走规模化路子。全面落实奶业振兴,加快蒙牛10万头奶牛有机高端奶产业园区建设,力争奶牛饲养量达到4万头,同比翻一番。加快牧原二期生猪养殖、佳和万头肉牛养殖项目建设进度,带动农牧民稳定增收。不断加强项目统筹整合,持续提升肉羊规模化养殖水平,延长产业链、拓展价值链。扩大苜蓿、燕麦等优质牧草种植面积,力争有机饲草料基地认证面积达到20万亩以上,为奶业振兴和规模化养殖提供有力支撑。
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筑牢脱贫攻坚成果,以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为抓手,推动“五大振兴”。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和联农带农机制,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持续深化“十强镇百强村千强户”示范创建活动,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用足用好乡村振兴衔接资金,抓好扶贫产业长期培育,做强乡村振兴产业支撑,确保脱贫群众收入增幅高于全旗农牧民收入增幅。深入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实施危房改造50户、供水保障工程4329户,新改建农牧区道路32.4公里。围绕乌梁素海近流域绿色高质量发展,实施好西山咀农场一分场改造提升、西小召镇西局子村“小村并大村”、重点中心集镇基建配套等项目,着力打造一批乡村振兴样板村。持续推进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完善农牧区生活垃圾、污水收运处置体系,因地制宜推进厕所革命,切实提升农牧区宜居宜业水平。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头雁”效应,广泛开展道德模范、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引导群众讲文明、树新风,努力为乡村全面振兴赋能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