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23年政府工作安排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县委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稳中快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积极投身“五大任务”建设,主动参与“五大经济”发展,以打造“五个示范县”为目标,全力推进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生态环保、民生保障、基础提升、社会治理等各项工作,奋力谱写凉城经济社会发展新篇章。
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6.6%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和8%左右,完成上级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各位代表,实现上述目标,要求我们时刻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决做到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七个摒弃”,牢固树立“有解思维”,不为困难找借口,只为成功想办法,以“先行一步、深入一层、快进一拍”的工作方法,破除“三多三少三慢”问题,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把决策变为实践、把任务变为行动、把目标变为现实,不断增加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上述目标,要求我们必须把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政务服务水平作为开展一切工作的先决条件,真正站在企业和群众的角度想问题、解决问题,当好“店小二”,让更多的企业“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不断促进就业和增收,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一)聚力投资稳增长,着力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坚持把抓项目、促投资、稳增长摆在各项工作的突出位置,以打造清洁能源输出示范县为抓手,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大抓项目扩投资。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开展高质量项目建设推进年活动,实施政府投资5000万元以上、企业投资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6个,总投资122.1亿元,完成年度投资45.6亿元,形成优质项目有效支撑。做实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开春即开工。重点推动150万千瓦“风光火储氢一体化”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岱海电厂55兆瓦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全县上下大抓项目储备入库,瞄准中央和自治区大力支持基础设施投资、实体经济融资等积极信号,全力争取上级政策资金,力争有更多的项目列入国家和自治区的大盘子,让项目等钱,决不让钱等项目,全年储备项目90个以上。
精准招商增后劲。坚持“一把手”带头招商,动员全社会参与招商,瞄准行业领军企业和知名企业,精准开展产业链招商、专业招商和以商招商,聚焦文旅康养、乡村振兴、农畜产品加工、有机旱粮销售等产业,引进一批品牌优、质量高、效益好的大项目,全年签约落地项目40个以上。
纾困解难保主体。全面落实减税降费、增值税留抵退税等政策,落实各项复工复产措施,加大企业减负纾困力度,切实保住市场主体。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鼓励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建设,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力争取相关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支持力度,积极促进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本,破解企业融资难题,帮助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全年市场主体增长20%以上。
扩大内需促消费。高频次、多样化举办促消费活动,加快恢复住宿餐饮、商贸零售、文体娱乐等服务业。加强产销对接,通过电子商务下订单、订地块的方式,扩宽销售渠道,促进当地农副产品走出农村、走向市场。推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大力培育直播带货、在线服务、个性定制等新型消费,全年线上交易额增长25%以上。全力构建县乡全覆盖的快递物流网络,促进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
(二)聚力产业促转型,着力打造现代产业新体系
坚持把产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以打造全域全季旅游示范县为动力,加快构建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产业体系,着力抢占发展制高点。
强化加工业竞争力。着眼“强龙头、补链条”,优化升级传统产业,积极打造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鼓励现有龙头企业或引进有实力企业发展粮食精深加工,逐步形成“种养加”全产业链条。持续发展食醋、腐竹、杂粮方便食品等特色产业,积极扶持鸿茅药业产业复苏。大力发展牛羊肉类屠宰、奶食品加工,逐步发展牛羊肉熟食加工。突出抓好天成、西厢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将天成产业基地功能定位转变为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区,为农业深加工项目落地及全产业链项目提前布局。
强化服务业驱动力。深入挖掘历史、红色、山水、温泉等资源禀赋,做好目标群体定位,探索开发旅游产品,推进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着力规划红色旅游、乡村旅游、自驾旅游精品线路;建设弓坝河生态景观公园,加强岱海景区提升建设,保障滑雪场正常运营,推进二龙什台森林公园开发利用,力促雲汤文化综合体年内正式投入运营。大力发展物流产业,深入开展多式联运转运、分类推进“快递进村”工程。在扶持现有14家外贸出口企业稳定运营的基础上,促进特色优势产业融入乌兰察布—二连浩特国家物流枢纽,为建设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