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高标准提升城市品质。集中力量攻坚房地产领域“三难”问题,加快启动书香园项目回迁安置,力争五金建材城二期、沁园小区项目年内交付使用。全面优化城市路网结构,加速建设红光大街、新工一路等市政主干道路畅通工程,畅通城市道路“微循环”。大力开展城市更新行动,稳步推进53个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年内实现大兴棚户区改造项目主体完工。聚焦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双提升,重点推进供热二次管网、燃气管网、雨水管网改造工程,不断提升城市韧性和宜居水平。
更实举措塑造城市形象。以“创城”成果巩固提升为抓手,深化老旧小区标准化物业管理,加强市政设施维护和园林管护,强化行道树、绿化带艺术造型,不断提升城市形象。全面铺开生活垃圾分类转运处置,加快推进建筑、装修垃圾统一收处,扎实做好餐厨垃圾规范清理,不断净化城市环境。深入推进城市精细化、网格化、规范化管理,加大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环境整治力度,大力整治城区乱停乱放、私搭乱建、违规占道等不文明行为,不断规范市容秩序。
(五)坚持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在厚植绿色发展优势上奋进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更高标准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扩绿、增长,让绿色成为科尔沁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最亮丽的底色。
加强污染防治攻坚。推动通辽热电超低排放改造、国能生物二氧化碳捕集利用项目开工建设,力争奥鑫化工和海天制药“煤改气”、通辽机场清洁能源取暖项目落地实施,稳步提升空气质量。积极推进水源地保护区规范化建设,着力实施大林镇污水管网改造等一批农村生活污水综合治理工程,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系统推进农村生活垃圾综合治理,全力提高华通生活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利用能力,推动工业园区固废渣场“封场披绿”,确保土壤环境安全可控。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决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任务,完成“五个大起底”行动阶段任务,深入推进“三区三线”“三线一单”成果共享共用,严守生态环境保护红线。全力争取1.09万亩耕地储备库指标,同步优化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切实发挥耕地资源最大经济效益。高质量完成山水林田湖草沙、欧投行贷款造林项目,实施退化林分修复、中幼林抚育、生态廊道建设5万亩,打造羊草种植基地1.2万亩。坚决落实“四水四定”原则和“量水而行”要求,持续实施压采地下水行动,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推深做实林草长制、河湖长制,深化破坏草原林地违法行为整治,全方位推进河道四乱治理,让林草恢复生命、河流重现生机。
全面落实“双碳”战略。严格“两高”行业硬约束,扎实推进能耗双控和碳达峰碳中和有序衔接,助力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引导玉米生物科技等重点行业深入实施清洁生产改造,支持低碳创新成果转化运用,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速推动新能源发电项目建成并网,全力推进储能制氢产业破题发展。多渠道引导社会公众增强节约意识,推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凝聚起全社会资源节约集约的强大力量。
(六)坚持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在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上奋进突破。改革开放是破解发展难题的必经之路,科技创新是拓展发展空间的关键支撑,必须坚持以更深层次改革、更宽领域开放、更大力度创新,激发市场活力、发展动力。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决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多维度拓宽民营企业发展渠道,激励所有市场主体干事业、敢创新、有作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权责清单标准化管理,进一步整合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职能,着力构建最优服务环境。扎实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全面开展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深入推进供销社综合改革,开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健全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综合平台。全方位支持外向型企业提升抵御风险能力,鼓励企业通过投洽会、进博会等国内外重大经贸活动,稳步扩大优势产品出口量,持续壮大开放型经济。全面优化专业、定点、全季招商格局,加快组建专业招商组、顾问团、驻点招商队、保障服务专班,灵活运用协会招商、以商招商等形式拓展招商渠道,狠抓投资强度、到位资金等关键指标,确保实现招引项目100个、开工建设项目60个、到位资金增长30%以上。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以“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关系营商环境”的理念,对标一流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争优年行动,打响“沁快办”品牌。坚持优惠政策“直达快享”、涉企承诺全力兑现,统筹落实减税降费、融资支持、奖励补贴等惠企措施,助力企业轻装上阵、行稳致远。加快完善智慧政务建设,深化工程项目审批改革,持续保持“不见面开标”全覆盖,畅通群众满意、企业放心的服务审批便捷通道。确保政务服务大厅完成扩建改造,巩固拓展“综合一窗”办事质效,着力加强帮办代办服务队伍建设,提升政务服务温度、速度。优化企业开办、注销服务流程,协同推进“双随机、一公开”联合监管和涉企信息归集,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聚力打造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链。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培育认定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5家。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引进高新技术人才、优质高校毕业生1400人,汇聚科技发展新动能。确保通辽科技大市场开工建设,健全科研人员收入分配、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认定各类研发机构5家,实现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加大科技金融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带动研发投入持续提升,营造科技兴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