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民营经济。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深入实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着力保主体、稳预期、提信心。精准落实政策,扎实做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全面摸清民营经济家底,严格落实省市一揽子助企纾困政策和接续措施,帮助大企业扩产提效、做大做强,中小微企业减轻负担、加快壮大。严格落实“个转企”“小升规”优惠政策,建立“成长型”企业梯队培育库,全年回迁企业5户,培育“五上”企业20户以上。持续加强帮扶,坚持县级领导包抓“五上”企业和“六个一”企业帮扶工作机制,定期召开政策落实推进会和企业代表座谈会,听取企业诉求,化解堵点问题,帮助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做好金融支持,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积极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建立“银链对口”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重点产业支持力度。全年新增市场主体2500户以上。
(二)聚力乡村全面振兴,示范引领开新局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认真贯彻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着力提升巩固实效。精准监测帮扶,严格落实各类帮扶政策,不断提升“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水平。持续深化“三个三”防返贫监测帮扶工作机制,推进“产业精准到户,就业精准到人”,针对性落实帮扶措施,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凝聚帮扶合力,持续深化苏陕协作和中省定点帮扶,加强“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管理考核,积极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和“组团式”教育医疗结对帮扶,汇聚全社会参与帮扶强大合力。建立长效机制,优化提升“1126”搬迁后扶双线管理机制,加强新社区工厂建设,持续拓展公益岗位,实现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6万人。强化扶贫资产管理,完善联农带农机制,确保脱贫群众稳定增收。
培育壮大乡村产业。坚持把培育富民产业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着力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坚持差异化发展,立足资源禀赋,以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实行“一镇一特、一村一品”,鼓励地缘相邻、产业相同、目标相近的村联合发展,提升农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打造一批产业强镇强村。做强特色品牌,因地制宜加快畜禽、中药材、生态渔业、林果、魔芋、烤烟、食用菌等优势特色产业培育,持续提升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能力,推动产业链全环节增值,做精“土特产”文章。壮大集体经济,深化“三变”改革,盘活农村“三资”,推广镇村联合、村村联合、村企联合等抱团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庭院经济,鼓励以“以工代赈、以奖代补”等方式参与乡村建设,确保全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
系统推进乡村建设。以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为引领,扎实稳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坚持科学规划,立足镇村乡土特征、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色,按照“随形就势、就地取材、彰显文化、回归自然”理念,统筹空间布局和城乡规划,深挖本地特色、突出田园乡愁、展现乡土文化、融入现代元素,打造各具风味的特色村落。坚持示范引领,突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整合政策、资金、帮扶队伍等资源,加快蒿坪、焕古等2镇10村示范镇村建设,统筹高桥等1镇30村重点帮扶镇村建设,全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环境综合整治、公共服务提升、乡风文明培育等工作,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和美乡村示范典型。坚持统筹推进,聚焦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建立乡村建设项目库,整合资金8.7亿元,实施补短板项目540个以上。建成“四好农村路”100公里、水利设施6处、饮水工程18个、中低压电网40公里,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以6条村容村貌提升样板核心区示范线为重点,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巩固提升“扫干净、摆整齐、改旱厕、清污淤、除杂草”专项行动成果,大力推进“三清、四改、五化”工程,完成改厕1000户,创建农村人居环境“百千工程”示范村10个,提升农村环境功能品质。
全面加强乡村治理。坚持把乡村治理作为乡村振兴重点,不断提高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强化基层阵地建设,健全县镇村三级网格化管理体系,强化镇村服务职能,做实“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就业、教育、医疗等政策城乡一体化,着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促进社会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创新管理服务模式,巩固深化“321”基层治理模式,拓展联系服务群众“五个一”工作法,完善乡村振兴干部包联帮扶体系,加快构建“多网合一、一网多能”的“321”基层治理全科网格。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一约四会”作用,持续深化“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下大力气整治农村大操大办、人情攀比、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培树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升乡村善治水平。
(三)聚力产业培育壮大,提质增效强链条
做强特色农业。以链长制为抓手,实施农业倍增计划,全力提升以富硒茶为首的产业质效和竞争力。守住粮食安全,严格落实田长制,认真贯彻落实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十条措施”,大力整治“撂荒地”,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建设高标准农田2万亩,确保粮食面积稳定在55万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9.8万吨以上。壮大首位产业,坚持富硒茶首位产业,全力提升茶园标准化管护水平,巩固优势核心茶园5万亩,改造低产茶园1万亩,新建智慧茶园5个,力争茶叶产量、产值增长10%以上。加大与中国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加快编制《紫阳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五年规划》,推进制定栽培技术规范和生产技术规程,建成紫阳群体种茶树选育基地,以中茶紫阳公司为引领,全面加强产品研发和市场推介,提升产业规模化、标准化、数字化、品牌化水平。做好示范创建,坚持园区承载和龙头带动,培育市级龙头企业3户、航母园区2家、现代农业园区5家、示范合作社2家、家庭农场2家,新增县级现代农业园区30家、农业专业合作社20家,加快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申创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