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12月12日)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计划投入3.2亿元,实施农村人饮、公路改造提升等项目50个,改建人饮入户管道1800户、农村公路49公里以上,改造户厕1000户、冬季清洁取暖1万户以上,铺设农田渠系10公里、田间生产路130公里以上,开挖排碱沟15公里以上,重点实施红柳沟综合治理项目,力争建设跨越红柳沟大桥。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深入推进村庄绿化美化亮化,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5个、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20个、闽宁协作示范村4个。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开展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问题专项治理,重点解决好高价彩礼、人情攀比等群众反映强烈、社会舆论普遍关注的突出问题。

  (三)全力以赴挖潜蓄能,充分释放社会发展活力。坚持改革为要、创新赋能,在小切口、小场景上不断突破,以标准化“硬举措”提升营商环境“软实力”,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获得感。

  强化有效投资支撑。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抓高质量项目的鲜明导向,加大项目谋划编制力度,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认真落实项目推进机制,力促中垦天鸿现代化农业养殖示范园等121个项目应开尽开,力争完成投资100亿元以上。抓紧抓牢招商引资,围绕“六新六特六优”产业布局,深挖投资信息、延伸招商触角、拓宽引资渠道、精准实施招商,持续推广“晓鸣股份”快速落地服务模式,大力引进附加值高、带动力强、成长性好的企业项目,力争完成招商引资45亿元以上。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和税收征管、金融体制等领域改革,加快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入推进“六权”改革,提高农村宅基地、集体林地、国有农用地确权比例,积极开展用水权、土地权、排污权、山林权、用能权和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加快构建资源有偿、使用有价、交易有市、节约有效的制度机制。深化“放管服”改革,全力推进“跨省通办”“一网通办”,不断创新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坚持先行先试,持续推进青年发展型县域、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等改革试点,积极创建全国婚丧习俗改革试点县区。

  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强化科技创新服务,大力培育创新主体,培育自治区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家、自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7家。扎实推进盐碱地治理等部省联动项目,探索建立厅县联动科技创新示范试点,力争建成自治区级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园区。加强与各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鼓励柔性精准引进人才,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引进新技术、新成果、新工艺10项以上。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建成脱水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市级以上创新平台2个。力争财政研发投入增长10%以上,撬动全社会研发投入1.2亿元以上。

  (四)坚持不懈改善环境,厚植生态绿色发展底蕴。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主动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决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化“四尘”同治,持续强化扬尘、餐饮油烟污染、恶臭异味治理和秸秆禁烧管控,加强清洁煤配送中心运营管理,深化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巩固空气质量稳定向好态势,不断提升优良天数比率。实施“五水”共治,争取实施大河、西源等农村污水治理项目,加强饮用水源保护,持续提升饮用水安全,严格落实河长制,确保清水河、苦水河、红柳沟流域水质稳定达到IV类。统筹“六废”联治,巩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成果,有序推进畜禽粪污综合治理,加强危废、医废全过程监管,加大环境保护执法力度,确保企业污染防治设施正常运行,切实守好环境安全底线。

  打好生态修复持久战。启动编制生态修复规划,加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实施黄河一级支流红寺堡段生态综合治理、罗山周边水土流失生态修复治理等项目30个,完成国土绿化5.2万亩、草原保护修复5万亩、森林抚育6万亩、林草有害生物防控21万亩、沙化土地封禁保护15万亩、湿地保护3.8万亩以上。严厉打击非法开采、盗采矿产资源,从严整治非法占用和转让土地、乱占耕地、毁坏林草等违法行为,继续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林草生态保护修复,做实做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作。力争森林覆盖率、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分别达到14.61%和53.76%。

  打好绿色转型主动战。突出“双碳”目标引领,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围绕“1+3+5+N”清洁能源产业体系建设总体布局,配合“宁电入湘”大基地项目建设,加大新能源配套产业项目引进力度,推进竞配光伏电站、分布式风电、储能电站建设。督促重点用能企业严格落实错峰生产,推进企业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力争技改投资增长15%以上,支持赛马水泥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严控“两高”“挖湖造景”项目上马,落实能耗“双控”预警机制,力促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确保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持续下降。大力倡导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生产方式,让保护生态、节约资源、拒绝浪费、降低污染等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五)倾情倾力保障民生,实现发展成果共建共享。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保持民生投入只增不降,为群众办实事只增不减,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大劳动者权益保障力度,制定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奖补政策,拓宽转移就业渠道,力争实现转移就业5.5万人以上。完善创业带动就业保障制度,落实创业贷款、租金减免、税收优惠等政策,健全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机制,促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残疾人、就业困难人员稳定就业。建成公共实训基地,建立职业技能跟踪培训制度,推动解决劳动者技术水平与岗位不相适应的结构性就业矛盾。扩大城乡居民社会保险覆盖面,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精准推进新业态从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参保。提升医保服务能力,持续加强长慢病患者用药保障,减轻重特大病患者医疗负担,实现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实施养老服务设施改造提升项目,推进老年养护院医养结合,探索开展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完善困境儿童保障机制,创建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区。健全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让低保、特困、孤儿、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红十字会、科协、工商联等群团组织工作。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xibei/4225.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