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福祉稳步提升。五年来,我们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突出共建共治共享,群众获得感更加充实、幸福感更加真实、安全感更加踏实。面对财政收入趋紧、支出压力加大的实际困难,依然将85.3%的财力用于民生支出。投入资金6.8亿元,全面完成农村薄弱学校改造,34所公办幼儿园和2所城区学校建成招生,城乡教育资源布局不断优化。东方红中学成功创建省级示范性高中,3所幼儿园成功创建省级示范性幼儿园,被评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市二院、区妇幼保健院整体搬迁,乡镇卫生院全面提升改造,区有综合性医院、乡有标准化卫生院、村有标准化卫生室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并轨运行,“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报制度全面落实。定西市体育运动中心建成开放,秦腔剧目《许铁堂》荣获甘肃戏剧最高奖“红梅奖”。新增城镇就业2.08万人,扶持创业3534人。发放城乡低保和特困供养资金7.94亿元,惠及11.1万人,实现应保尽保。居家、社区、机构多元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连续8年获“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安全风险分级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体系”全面建立,基层应急管理“巉口模式”在全国推广。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逐步完善。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禁毒示范城市和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荣获第四批“全国法治县(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
各位代表!2021年,我们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中央和省市区委部署要求,聚焦难点求突破,集中精力抓落实,较好地完成了区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聚力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全面实施。强化防贫动态监测帮扶,为2248户8494名监测对象精准落实“一户一策”帮扶措施,1369户5225人消除返贫致贫风险。扶贫资产确权登记全面完成,扶持2万户脱贫户和边缘户发展薯草畜菜优势特色产业,安排后续扶持资金2423万元,助力搬迁群众增收致富、安居乐业。创新金融支持产业发展,“农商快贷”整村授信、“乡村振兴贷”启动实施,发放惠农贷款38.6亿元;全省首个大规模生猪“保险+期货”项目实施,产业发展风险防控体系更加完善。落实各类就业奖补资金575.2万元,职业技能培训4291人,输转脱贫劳动力3.9万人次,就近就地就业2.2万人。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改造户厕1万座,配置垃圾收集设施2500个,创建清洁村庄85个。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改造升级农村电网365公里,硬化产业路313公里,农村饮水稳定供应,新增危房全部消除,完成21个行政村村庄规划编制,“一镇九村”示范乡村建设有序推进。强化协作帮扶,争取东西部协作、中央单位定点帮扶资金8135万元,实现消费帮扶1.8亿元,脱贫成果得到有效巩固提升。
二、加快转型升级,经济发展再攀新高。
项目建设支撑有力。紧盯“1346”建设时序,落实项目包抓“1+1托4”机制,集中开复工项目103个,完成投资9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争取一般债券、专项债券、中央预算内投资等政策性资金10.3亿元,组建国投集团,国有资产规模达到60亿元,筹资渠道有效拓宽。加快“一城一中心”建设,定西生态科创城规划馆建成开放,总投资85亿元的智能停车场、科创大道、综合管廊等11个重点项目加快推进,陇中仓储商贸物流中心道路工程启动建设。实施重点招商引资项目33个,到位资金39.3亿元,同比增长68%。
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实施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马铃薯产业“提效”发展,生产微型薯6.5亿粒,建设种薯、加工薯、商品薯标准化基地60万亩,新增储藏能力2万吨,高规格举办2021年中国•定西马铃薯大会暨高峰论坛,马铃薯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入选全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大典型”,被命名为全国马铃薯全产业链典型县。草牧产业“提速”发展,新建牧草良种繁育基地6700亩,种植优质牧草42万亩;顺优万头肉牛育肥基地、硕鑫5万头生猪育肥场建成投产,雪顿6000头奶肉牛养殖基地开工建设,发展规模养殖场(户)733家,草畜一体化发展格局加快形成。蔬菜产业“提质”发展,开展新品种新模式试验示范,建立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5万亩,新增设施蔬菜200亩,新建冷藏库12座,销售额达25亿元。鲁家沟川带现代农业产业园启动建设,硬化园区道路22公里,实施产业类项目12个。完成耕地轮作试点3万亩,新修高标准梯田6万亩,培育合作社171家,认定国家级示范社5家。
工业产业加快突破。以“工业产业攻坚大突破年”行动为抓手,落实“333”行动计划,健全工业产业“链条责任领导+链长单位+链主企业”包抓推进机制,实施总投资16.9亿元的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4个,完成投资6.1亿元,福景堂马铃薯调和粉、河源环保漆等9个项目建成投产。强化“动态监测、一企一策”帮扶措施,落实特色产业贷、“惠企贷”等资金6.4亿元,薯香园、三牛农机被认定为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大“个转企、小升规、强龙头”培育力度,新增规上企业6户,培育中小微企业20户,产值过亿元企业13户,蓝天、扶正产值突破5亿元,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17.6亿元,同比增长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