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
各位代表!未来五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按照区十七次党代会的部署,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全域美好生活为统揽,以银发产业为主导,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积极创建全国首个“银发友好型”城市,全力打造全域美好生活示范区,谱写临渭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奋斗目标是:对标高质量发展新目标,建设更有魅力的实力临渭;对标创新驱动新任务,建设更有智慧的创新临渭;对标区域发展新蓝图,建设更有温度的品质临渭;对标绿色低碳新要求,建设更有韧性的生态临渭;对标内陆开放新高地,建设更有活力的开放临渭;对标人民群众新期盼,建设令人向往的美好临渭。到2026年,辖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760亿元(含高新、经开区),其中临渭区达到5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5%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6.5%以上;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左右。各项工作始终走在全市前列,力争在全省区域经济排名中“保十争九”。
三、2022年发展目标和重点工作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开好局、起好步意义重大。主要预期目标是:辖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6亿元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5%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8.5%左右。
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三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经济工作要求,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再接再厉,在高质量建设全域美好生活中迈出坚实步伐。重点抓好六方面工作:
(一)持续解放思想,着力拓展发展路径
以思想之新、改革之勇、创新之力、开放之姿推动高质量发展,在解难题、强思维、谋创新上想办法、求突破,争做“想为、敢为、善为”型干部。
坚持“三个导向”。即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坚持把问题作为思考的起点、实践的出发点、创新的立足点,找准制约临渭发展的体制机制、经济结构、思想观念等问题,精准把脉、对症下药。坚持紧盯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实行清单化管理,做到目标具体化、措施精准化、流程标准化,确保各项问题处理及时、解决到位。坚持把群众满意度作为检验工作的第一标准,面对问题不“绕弯子”、面对困难不“撂挑子”、面对矛盾不“捂盖子”,发挥“关键少数”,以上率下、压茬推进,在“关键事业”上有“关键作为”。
强化“三个思维”。把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和市场思维贯穿始终。突出产业转型升级、城市更新与治理、风险防范化解等重点,树牢全局观念,强化顶层设计,找准发力点,寻求公约数,把握“时度效”,统筹“点线面”,推动开放与合作相互促进、融入与融通相得益彰。更加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在防范风险、应对挑战上做到“立治有体,施治有序”。准确把握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的关系,善于用市场的逻辑谋事、用资本的力量干事、用平台的思维成事,实现市场活力、社会创造力和政府导控力的协同增效,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抓好“两项措施”。紧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勇于改革和创新。稳定经济增长、推动高质量发展,决不能穿新鞋走老路、更不能穿旧鞋走老路,我们一定破除思维定式与路径依赖,用改革思维破解“瓶颈”,用创新办法解决“难题”。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统筹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探索推进民生领域改革,破除思想上的“固步自封”和行动上的“犹豫不前”,用好“探路石”,搬掉“绊脚石”。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破除制约发展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各种藩篱,让群众享受更多改革红利。
(二)深化供给侧改革,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有需求、缺供给”的突出矛盾,适应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不断提升产品与服务的供给水平,持续释放内需增长活力,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积极探索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有效路径,紧盯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领域,聚焦制约要素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找准实用点、关键点和突破口,着力在土地的“增量”和“存量”、劳动力的“引才”和“留才”、科技成果的“孵化”和“转化”上下功夫、求突破,推动要素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落实国家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科技创新驱动、企业减税与退税并举等激励政策,鼓励引导民营企业改革创新,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培育壮大实体经济新动能。坚持用硬措施整治发展的软环境,打造最优的政策环境、高效的政务环境、优良的社会环境,确保企业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建设更完善金融体系。紧盯国家政策动向,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在项目建设、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领域的信贷投放力度,促进金融与经济良性互动。持续深化政银企合作,主动与金融机构对接,加快推动战略合作协议落地落实。加强重点产业发展基金争取力度,探索设立子基金,加快资本化进程。加强领导干部金融知识培训,打造一支专业化金融运作团队,探索建立财政性资金投入的资本化运作机制,推动财政投入模式向投资型、循环型转变。坚持市场化、专业化运作,加快提升国有平台公司运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