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继续推进区属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强化目标管理,优化经营布局,不断增强造血功能。推动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统筹全区耕地、矿产和林业资源管理。深化土地流转等涉农改革,力争集体土地入市试点,激活土地资源要素,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开展统计管理体制改革,做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推进“数字渌口”建设,探索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加快筑企通数字产业园建设,推动我区从传统“建筑之乡”升级为数字服务建筑示范基地。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开展“小微企业服务”行动,坚持“心甘情愿、心急如焚”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充分发挥企业家联合会作用,搭建资源共享、产业研究、互帮互助的良好平台。打造“一件事一次办”升级版,做实“政企早餐会”“一把手走流程”等工作。推行“首违不罚”等柔性执法,对企业承诺“无事不扰”。开展“纾困增效”专项行动,推动减税降费等惠企政策精准匹配、免申即享、及时兑现。积极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和政策性担保平台,为企业提供一揽子高效率、低成本金融服务,力争全年存款余额增速、贷款余额增速分别达到13%、15%以上。
三、全力以赴补短板、提品质,加快全面融城步伐
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城建短板弱项,全面融城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渌口幸福宜居指数,努力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科学推进规划建设。积极融入“强省会”战略和长株潭都市圈建设。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用好“三区三线”划定成果。抢抓醴娄高速及连接线、大唐华银扩能升级、市航空城等重大项目建设机遇,扩大高分子新材料产业布局的同时规划物流产业园、余热利用产业园、通用航空配套产业园等。构建现代交通网络格局,拉通渌枫大道、湘江东岸沿江路等一批“尽端路”,开工建设京港澳高速扩容工程,推动渌水航道一期、株潭高速南环线、长株攸高速等项目尽快落地。推进大唐华银煤电配套码头工程建设,加快畅通黎绍路、环湖西路、梅丘路等城市“毛细血管”,提质改造S330、S331。加快完善南洲生态新城各类生活配套,统筹推进漉湖新城、青龙湾、湘江东岸等片区建设,建设伏波公园、得志公园、渌江(风光带)体育公园。
高效实施城市管理。不断健全文明行为规范体系,常态化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系统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全面完成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一期PPP项目,打造“会呼吸”的城市。持续开展老城区城市更新,实施老旧小区改造17个,补齐无物业小区等城市建设管理的短板弱项。下大力气拆除城区高楼顶层违建、航空城扩建区存量违建,紧盯漉湖新城等重点区域,实现新增违建零增长、存量违建逐步清零。持续推进环卫市场化和生活垃圾分类。
全力促进消费回暖。大力实施“扩内需促消费”行动,不断提振恢复市场信心。丰富拓展消费场景,支持发展共享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等新模式,引导高品质消费需求回流。建成五号山谷民宿项目,加快经世文创部落等项目建设,推进朱亭古镇、渌口老街等湘江沿线古街镇群保护性开发,打造龙潭镇蓬源仙康养基地。挖掘渌口本土文化元素,打造一批“夜间经济”地标,评选十大网红景点、十大网红餐饮等热门“打卡地”。建立健全质量、价格监管体系和信用体系,使“渌口消费、放心实惠”口口相传。打造一批管理规范、特色鲜明的乡村集市,培育群众广泛参与的“渌口赶集”品牌。
四、久久为功夯基础、扬优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弘扬伟大脱贫攻坚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推动“五大振兴”,加速推进渌口农业农村现代化。
牢牢守住乡村振兴底线。加快产业帮扶、就业帮扶、消费帮扶联动发展。挖掘推介脱贫创业先进典型,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充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全面推行“田长制”,深入开展违法用地“双零”行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启动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建设高标准农田1.5万亩,粮食面积稳定在43万亩以上。
着力推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依托长株潭都市圈2000万消费群体,大力发展都市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打造松西子都市农业示范区、王家洲乡村文化振兴示范区,探索南洲忆(昭陵)乡村振兴电商村和湘江东岸现代农业公园。着眼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为农业产业振兴提供乡土人才支撑。
持续打造渌口农业品牌。深入实施“农产品品牌推广”行动,一以贯之发展精细农业,探索以特优单品突破带动整体产业发展新路子。推动粮食、蔬菜、油茶等传统产业提质升级,推进王十万黄辣椒、红美人柑橘、南洲忆山塘鱼、优质湘猪、松西子玉米等规模化发展,实现从卖产品向卖品牌升级。巩固柏连阳院士创新团队合作成效,将龙门镇建设成全省首个无镉水稻示范镇,力争在百合、黄精等农产品领域形成新的渌口特色,为农业增效提供科技支撑。加快补齐冷链物流短板,支持本土优质农产品走出渌口。
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坚持“一件事、一条心、一直抓”,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不断巩固拓展规范村民建房工作成果,让规范建房真正成为老百姓的思想和行动自觉。推进“片区开发+乡村振兴”模式,加强“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加快补齐公共基础设施短板,新改建农村电网120公里、“四好农村路”50公里。扎实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持续提升农村水源保障及灌溉能力。以“五好乡村”创建为抓手,打造美丽乡村、幸福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