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牢牢把握多极支撑这个关键环节,着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紧扣高质量和一体化,统筹城乡区域和资源环境,构建各尽所能、各展所长、优势互补、互促共进的区域发展格局。加快提升都市圈发展能级。纵深推进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发展,高标准启动武汉新城建设,支持孝感打造武汉都市圈重要节点城市,支持咸宁打造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支持仙桃、天门、潜江建设四化同步发展示范区。推进襄阳都市圈建设,加快打造引领汉江流域、辐射南襄盆地的核心增长极;推进宜荆荆都市圈建设,加快打造长江中上游的重要增长极。充分发挥都市圈和中心城市的辐射引领作用,带动周边城市发展,支持十堰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支持随州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支持恩施建设“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支持神农架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着力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聚焦精明增长、精致更新、精细管理、精美品质,促进城市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大力培育总部经济、枢纽经济、平台经济、楼宇经济,打造更多“立起来的开发区”。加快数字赋能城市,推进襄阳、宜昌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国家试点,加快智能市政、智慧社区、智慧城管建设,打造善感知、会呼吸、有温度的智慧城市。开展城市更新行动,构建城市风道、水道、绿道,加强市政配套、节能改造、电梯加装、周边绿化,改造城镇老旧小区4000个以上,推动资产增值、家园增色。深入实施强县工程。推动百强进位、百强冲刺、百强储备,支持每个县(市、区)重点打造1—2个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块状经济、网状经济、特色经济。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打造展现荆楚风貌、彰显地域特色的美丽城镇。扎实推进区域合作。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积极承接长三角、粤港澳产业转移。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做好援藏援疆工作。
(七)牢牢把握乡村振兴这个“三农”工作重心,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全力推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提质。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新建高标准农田350万亩,做强做优“武汉·中国种都”,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抓好生猪、禽蛋、蔬菜、油料、水产品等生产供给,确保“米袋子”“菜篮子”供给安全、价格稳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锻粗延长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深入实施龙头企业“十百千万”工程、农业科技“五五”工程,擦亮“荆楚好粮油·中国好味道”品牌,推动更多特色农产品叫响全国、走向世界。持续深化农村改革。扎实做好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各项工作,探索盘活利用农用地、宅基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闲置农房“三地一房”的机制,推动地流通、钱进村、人下乡,让农村资产活起来、乡村振兴热起来。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支持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广紧密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让农民深度融入产业链价值链,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加强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巩固提升农村电网,推进天然气管网向乡镇延伸,新改建农村公路1万公里,行政村5G通达率达到60%以上,按景区标准建设美丽乡村200个,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把乡村建成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的幸福家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强防返贫动态监测,落实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支持政策,健全扶贫协作和定点帮扶机制,深入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发展特色富民产业,增强自我造血功能,促进脱贫群众稳定增收、生活更上一层楼。
(八)牢牢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个内在要求,加快推动绿色崛起。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抓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扎实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坚持流域统筹、单元控制、系统均衡,加强流域、市域、县域之间协同协作,统筹做好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确保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一张水网安澜、一方发展永续。持续抓好长江十年禁渔,推进神农架国家公园、大别山世界地质公园、华中国家植物园建设,加强东湖、洪湖、梁子湖等重点湖泊和湿地保护,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强化大气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调治理,抓好黑臭水体整治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常态化开展生态环保督察,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推动中碳登创新机制、丰富业态、拓展功能,打造全国碳市场和碳金融中心。支持武汉、宜昌、荆门建设全国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支持黄冈打造新能源示范城市。加快产业、能源、运输、用地结构优化调整,强化生态保护补偿、生态价值转化、生态环境共建等制度创新,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走好生态高颜值、生产高价值、生活高品质的发展路子。
(九)牢牢把握人民生活幸福这个“国之大者”,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办好民生实事,补齐民生短板,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千方百计稳定就业。坚持把就业作为最大民生,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新增高校毕业生留鄂来鄂就业创业40万人以上。加强劳动者技能培训,提升“零工驿站”服务功能,强化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等灵活就业群体权益保障,严厉打击恶意欠薪行为,让劳动者技有所长、业有所就、劳有所得。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全面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失业保险省级统筹、医疗保险市级统筹,提高全民参保水平。推进职工医保门诊共济改革,落实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让群众看病就医更省钱更省心。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10万套,改造棚户区住房4.8万套。稳步提高城乡低保人员、特困人员、残疾人等保障水平,关心关爱农村“三留守人员”。更大力度加强“一老一小”保障,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新增养老床位1万张,完成适老化改造2.5万户,让老年人颐养天年、安享晚年;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新增婴幼儿托位4万个,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全方位守护人民健康。全面落实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扎实做好老年人和患基础性疾病人群的健康服务,加强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大力推动全民健身,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意识和身体素质。深化“三医”联动改革,扎实推进“双百县”三甲医院创建、万名大学生乡村医生配备行动计划,让广大群众享受更加优质便利的医疗服务。关心关爱医护人员,落实激励保障政策。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支持黄冈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支持武汉、宜昌、十堰等地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打造“15分钟文化圈”,振兴武汉戏曲“大码头”,促进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加强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加快长江、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争取长江国家博物馆落户湖北。办好第二届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加快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打造亮丽文旅名片,弘扬璀璨荆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