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湖北省)武汉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1月5日)

  增强数字经济驱动力。深化“双千兆”城市建设,高标准打造5G网、千兆光网、工业互联网,加快建设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工业互联网),争创国家首批“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20个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和提档升级,打造光电子等13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武汉国家顶级节点接入企业突破1万家,推出200项以上典型应用场景。提升数字化治理水平,加快“城市大脑”建设,推进全国智能建造试点,促进数据资源互通共享。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比提升到11%左右。

  增强产业平台承载力。推动产业园区集约集聚、智慧高效、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抓好“两个一百平方公里”工业园区建设,整理工业净地20平方公里,优化提升工业园区30平方公里,强化新型基础设施、生态环保设施和优质公共服务配套。加快培育百亿级特色服务业集聚区、纳税亿元商务楼宇。推动中法生态示范城、中德国际产业园等提升产业集中度。创新产业园区运营机制,支持各区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加强资源要素整合,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推动高质量发展,实体经济是根本,产业发展是关键。我们要全力拼经济抓产业,让传统产业有盼头、新兴产业有看头、实体经济有奔头!

  (三)着力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更好服务科技自立自强

  坚持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更大力度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不断提升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

  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大力推动国家实验室及其在汉基地建设,争创光电子信息领域国家实验室,获批建设10家以上全国重点实验室,推动在汉湖北实验室高效运行。高水平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加快推进高端生物医学成像等4个设施建设,谋划推动磁约束聚变中子源等4个设施预研预制。高标准建设东湖科学城,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

  培育高水平创新主体。强化科教、产教融合,支持高校和院所打造大学科技园、环大学创新经济带,建设华中科技大学国际教育科技创新园区。加快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实施创新主体梯度培育行动,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9000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3万家,发展壮大科技领军企业。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行重大科技专项揭榜挂帅制、赛马制、定向委托制,组织实施10个科技重大专项和80个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推进高效能成果转化。完善“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更好发挥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作用,推进市级工业技术研究院改革,建设一批科技成果中试平台、一批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加快汉襄宜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450亿元。建设东湖科技保险示范区,争创全国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加快发展壮大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等基金。推进光谷知识产权国际合作中心建设,创建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打造全要素创新空间,新建创新街区、创新园区、创新楼宇120万平方米以上,新增市级以上众创孵化载体40家。

  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深化实施“武汉英才”计划,大力培育激情忘我、敢闯敢试的创新文化,加快创建国家级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大力吸引集聚战略科技人才、产业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健全人才评价体系,加大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培育支持本土优秀人才1000人以上。

  科教是武汉的核心优势。我们要着力打造创新主体多元共生、创新要素多维聚变、创新服务多链融合的一流创新生态,加快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

  (四)着力发挥区域引领作用,协同促进武汉都市圈建设成势见效

  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增强“一主引领”功能,推进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加快建设。

  加快提升辐射带动能级。做优主城区,支持江岸、江汉、硚口、武昌、洪山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先行示范区,打造高端服务业和数字经济高地;支持汉阳、青山提高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和产城融合发展水平,加速冲刺全国百强区。做强功能区,支持东湖高新区建设武鄂黄黄核心区,打造世界光谷;支持武汉经开区建设军山新城,打造中国车谷;支持临空港开发区提升网安基地综合实力,打造中国网谷;支持长江新区加快建设,打造区域重要增长极。做大新城区,支持蔡甸、江夏、黄陂、新洲建设四化同步发展示范引领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推进产城融合和常福新城、纸坊新城、天河航空城、航天新城建设,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现代都市农业高地和宜业宜游目的地。

  大力推动武汉都市圈建设。加快实施武汉都市圈发展规划,扎实推进244项重大项目和十大重点工程。高标准启动武汉新城建设,打造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协同发展主引擎。加快建设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强化产业集群跨区共建、科技成果跨区转化、资源要素跨区流动,合力打造6个产业合作园和4个离岸科创园,共同建设武汉都市圈人才发展联盟。深化公共服务“九同”工程,推动更多服务事项“一圈通办”。

  积极深化区域协同合作。拓展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合作领域,推动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人才链联动发展。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等区域合作,提高承接产业转移质效,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扎实开展省内协作和对口帮扶,深入做好对口援疆援藏工作。

  武汉处在我国主要经济区的几何中心,综合优势日益突出。我们要增强引领力、壮大朋友圈,让武汉在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和区域价值更加凸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huazhong/4686.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