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挥华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肇庆分院、怀集县“岭南蔬菜之乡”研究院技术团队优势,着力开展蔬菜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示范,创建怀集蔬菜优质品牌,加快推动蔬菜全产业链发展,确保全年蔬菜种植面积达32万亩。整合马宁水沿岸、岗坪-马宁沿线土地1万多亩,打造“岭南蔬菜之乡”产业示范带。持续壮大水稻、蔬菜、生猪等优势产业,确保全年水稻产量超27万吨、蔬菜产量超69万吨、生猪出栏量超110万头。全力抓好国家级农业产业园以及“怀集菜心”“怀集六十日黄菜”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申报工作,做优“土特产”文章。积极推广罗氏虾种苗培育和“稻虾共作”模式。推进海大渔业项目年内实现投产。充分发挥县属国有农业投资公司优势,扎实开展撂荒耕地整治。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建成1.68万亩高标准农田。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构建种养、加工、冷链仓储、流通销售、服务示范、观光旅游等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体系。加强冷链物流体系建设,补齐“最先一公里”冷链物流短板。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完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相关制度,规范农村集体资产交易管理,做到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应进必进”管理服务平台,促进集体资产资源增值增效。
四、聚焦扩大内需,深度激发市场活力,加快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全力推进市场活力加速释放。深化实施“育苗行动”,一体推进“个转企”“下转上”等扶持政策落地见效,确保新增“个转企”70家以上、限额以上单位8家以上。深入开展“旺市行动”,突出建强商圈经济,围绕激活消费潜力、提振消费信心,组织开展各类促消费活动,打造消费新增长点。积极培育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持续优化引导机制,进一步做火做旺“夜间经济”,推动露营、车尾箱经济等新业态出新出彩,打造具有怀集特色的夜间消费、特色餐饮街区。发挥“怀集味道”区域公用品牌效应,整合县域生产资源,着力在提升品质、打造品牌、市场推广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产业加快振兴。深化推进国家第一批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县创建工作,推动已转型升级改造的县域商业中心、商业网点以及冷坑镇商业综合体发挥积极引领作用。深入挖掘绿博城集散优势、渠道优势,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加快集聚。优化城乡物流网点布局,促进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
全力推进文旅体产业高效发展。全面抓好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整合县域文化旅游资源,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康养休闲旅游目的地”品牌。推动玫瑰园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大力推进岳山温泉、六祖禅宗文化旅游区、盛世文旅综合体等重大文旅项目建设。加快发展民宿产业,推动重点区域民宿集群化发展,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点、历史底蕴、文化特质的精品民宿,培育发展“民宿+”新业态。加快推进城区公园项目建设,怀集儿童体育公园一二期年内建成对外开放。不断优化长寿养生赏花游、壮乡瑶寨风情游等5条精品文旅路线,力争举办4场大型文旅活动,全力掀起文旅消费新浪潮。争取申办一批国家级和省市级体育活动赛事,支持发展户外徒步、骑行、定向越野等休闲体育,拓宽体育消费市场,持续擦亮怀集体育强县名片。
全力推进有效投资持续发力。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不断扩大有效投资。支持民间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建设。大力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持续增大建筑业总产值;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建立完善重点项目库,加大项目谋划储备,聚焦“百千万工程”、绿美怀集生态建设、“一园区一基地”建设等重点工作,积极谋划交通水利、文化旅游、城市更新、生态环保、绿色能源、美丽乡村、园区建设等投资领域项目,做实做细前期工作,力争推动更多项目纳统建设,新增投资项目入库120亿元以上。多举措打通融资渠道,推动重大项目纳入国家和省市规划,积极争取专项债券、中央预算内投资等政策资金。
五、聚焦绿色发展,深入推进绿美怀集生态建设,加快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怀集
推进建设绿美怀集“十大愿景”。大力传承弘扬“岳山造林”光荣传统,开展纪念“岳山造林大会战”50周年系列活动,围绕“六大行动”“双示范点”“三大效益”持续深度发力,打造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怀集样板”。深入抓好生物防火林带、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实施林分优化、森林抚育、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稳步提升森林质量和森林覆盖率。以林长制为总抓手,着力在增绿、护绿、管绿、用绿、活绿上下功夫,加强城乡绿化美化和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协同推进城乡扩绿。深入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扎实抓好县镇村绿化工作和绿美怀集义务植树三年行动,建设森林城镇、森林乡村,加快建设绿美生态县城。推进古树名木保护提升行动,持续完善科普研学基地配套设施建设。扎实做好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除治工作,确保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规定指标以内。依托全县林业资源禀赋,大力发展林业经济,持续做大做强油茶、茶杆竹、经济林果等特色林业产业,新增特色林业产业种植面积9000亩,培育发展壮大“林业+”新业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有效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完善绿色矿山建设体系,建设绿色生态矿山。
全面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全力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开展扬尘污染源、生物质露天焚烧、工业污染源专项整治行动,全面提升环境空气质量,力争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不低于356天,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不高于22微克/立方米。打好碧水保卫战,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持续做好河湖清漂保洁和清“四乱”工作,严格打击非法采砂和侵占河湖行为,保障全县河湖生态环境。推动汶朗水等15条山洪沟治理工程建设,进一步提升河道调节和防灾减灾功能。强化水污染治理,推进城乡污水管网全覆盖,新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560个,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82%以上,确保全县地表水市考及以上断面100%达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达标。加强土壤污染防治,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稳步推进土壤修复试点工作,持续改善土壤环境质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规范化管理工作,提升固体废物监管水平。扎实做好中央、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落实工作,开展环保执法专项行动,健全环保工作机制,逐步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