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1月11日)

  以基础研究为起点,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着力增强科学中心创新动能,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培育发展科技金融,吸引集聚更多创新人才,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科研经济先行地、创新人才集聚地,带动城市能级全面提升,在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探索新路、走在前列。

  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打造全球领先的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大科学装置集群。启用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材料基因组等设施。加快建设并启用鹏城云脑Ⅲ、国家超算深圳中心二期、中国计量院深圳创新院,高标准建设国际科技信息中心。推动综合粒子设施、精准医学影像设施、特殊环境材料器件研究等装置设施立项并开工建设。建成全球领先的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支持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创建全国重点实验室。大力支持深圳医学科学院筹建工作。支持深圳湾实验室、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光明生命科学大数据中心加快发展。力争新引进2—3个代表国际前沿方向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持续增强科学集中度显示度。完善大科学装置“投建运转”机制,提高开发建设效率与开放共享水平。

  大力引育大院大所。加快汇聚顶尖新型科研院所,形成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型企业协同共建的高水平科研梯队。加快推动深圳理工大学“去筹”。引进浙江大学大湾区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中国计算工程研究院等科研创新平台落户运营。争取落地1家国家实验室,引进3所以上高校研究中心,培育10所一流大学创新机构。强化与国内科学中心及国际知名科学城的交流合作,建立广泛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网络,吸引国际科技组织入驻光明科学城,支持国际领先技术在光明科学城转移转化。积极对接香港科学园、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阵地,探索建设虚拟科学园,建立健全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形成设施互联、资源共享、成果共创的科研创新协作格局。

  坚定支持基础研究。围绕光明科学城三大主攻方向,结合“8+5”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卡脖子”问题,优化基础研究资源布局,发挥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南科大光明高等研究院等高校科研院所主体作用,打造体系化基础研究力量。部市联动开展合成生物国家重点研发专项、中国脑计划等重大课题研究,努力在基因工程、脑图谱智能绘制、生物智能算法等前沿领域取得突破,承接国家科技项目200个以上,产生一批引领性突破性创新成果。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创新主体积极承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持续提升全社会研发支出占比,实现基础研发占R&D经费20%以上。

  全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机遇,高标准打造光明科学城国际生物医药创新中心,推动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争创国家级创新中心,高标准运营脑科学产业创新中心。高水平谋划举办光明科学城大会、国际生物科技创新与投资大会等高端论坛峰会。建成科学公园会议中心,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高端会议空间,打造国际会议目的地。加快建设智能传感器MEMS公共服务平台,布局打造信息技术创新中心,重点突破集成电路、下一代通信等领域技术难题。建成光明国际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制定科技成果转化三年行动方案,支持“企业+高校+院所”共建概念验证、中试小试等成果转化平台10个以上。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支持科研成果和科技创新产品在光明率先试用应用,打造新技术、新产品应用的先行示范区。做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心,建成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中心,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快速确权、重点领域专利导航等服务。搭建共性基础技术平台,推进检验检测、标准认证等机构建设,引进一批国际检验检测认证机构,鼓励参与国内技术标准制定。引进培养一批技术经理人团队,加快组建创新联合体。

  广泛汇聚科技人才。深入实施光明科学城“人才高地”计划,强化装置聚才、产业引才、环境留才。建立柔性引才用才机制,完善重点领域基础性人才引进标准,多渠道灵活解决人才住房保障问题,深化人才评价、项目组织、经费管理等机制改革,支持开展人才自主评聘,打造最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体系。设立光明科学城人才专项资金,提高光明科学城“人才贷”覆盖面,为科技人才提供更大力度的资金支持。加快“科学家谷”建设,打造成为科学家的“梦家园”。推进国际人才街区建设,在中山大学、科学公园、光明云谷周边建设高品质住宅、办公及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推出一批街角咖啡、主题书吧等“创想空间”,提供沉浸式思考、灵感碰撞的思想栖息地。组织开展国际创新人才交流大会等系列活动,开展“国际友人进光明”等对外交流活动,加速聚拢全球人才资源。增强人才自主供给能力,长期稳定培养潜力突出的青年科技人才、职业技能人才,支持领军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集聚院士团队超50个、顶尖科学家超百名、博士研究生超万名。

  二、牢牢立起“产业”这根顶梁柱,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突出制造业当家,强化产业要素保障,形成科学特质凸显、产城紧密融合的产业发展模式。加快构建科学赋能、面向城市、服务民生的产业形态,以产业需求推动科学进步、以产业壮大支撑城区建设、以产业红利惠及民生事业,努力建设全市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

  推动“8+5”产业集群发展。落实全市“20+8”产业集群布局,重点发展智能、新材料、生命科学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8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充分发挥重点产业“链长制”作用,提供“一群一策”定制化扶持政策,全力打造2—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一批百亿级产业集群。做强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集群,以华星光电为龙头引导产业链上下游集聚发展,增强面向全球的资源配置和整合能力,打造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核心引领区。壮大新材料产业集群,发挥欣旺达、贝特瑞等龙头企业牵引作用,加快发展优势材料、新型材料,打造新材料应用示范区。精准补强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依托光明云谷片区建设大湾区生物医药谷,建设一批专业化产业园区,打造全球生物医药产业高地、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先行区。培育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大力引进行业龙头企业,打造华南地区智能传感器产业高地。加快发展安全节能环保、精密仪器设备、现代时尚产业集群,加强先进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大力培育5大未来产业集群。优先发展合成生物产业集群,高标准建成光明合成生物产业园,组建产业创新联盟,巩固先发优势,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合成生物产业高地。加快培育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产业集群,努力突破脑诊疗、类脑智能等关键技术,打造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产业发展先导区。积极布局区块链、量子信息、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产业集群,支持推动一批创新成果、技术项目在光明转化孵化,并逐步产业化。发展绿色经济,加快形成绿色园区、绿色制造、绿色交通等新发展模式,积极布局氢能、光伏、新型储能、新能源汽车等相关领域项目,打造大湾区绿色经济产业示范区。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huanan/7262.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