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项目招商提质。深入开展产业链招商,继续做大做好主导产业的补链强链延链招商,通过以商招商、资本招商、大数据招商,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强化招商引资保障,主动靠前跟进、精准服务,瞄准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等重点区域,长效开展驻点招商。力争引进项目35个,合同投资总额130亿元以上,其中超亿元项目20个,广西区外境内到位资金80亿元以上。
推动项目建设提效。深入开展项目落地攻坚行动,力争项目协议履约率80%以上、资金到位率15%以上,重大项目开竣工30个以上。全力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中心,启动秧苏大道、南衡高铁新桂林南站项目前期工作,推进桂林外环、融福等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完成桂林至柳州改扩建工程。加快桂林新区相思江防洪排涝提升工程等水利重点工程项目,启动浔江等四大水库项目前期工作,构建水安全保障新格局。加大国家“千兆城市”建设力度,积极推动广西容灾备份、区域性或专题数据中心落户临桂。
强化项目要素保障。加强用地供应,确保盘活全区存量用地2000亩,力争完成土地收储2000亩、土地出让1000亩。深化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和“拿地即开工”改革,探索开展混合产业用地供给,优化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全面保障项目建设水、电、交通、能耗等需求。加快推动110千伏万福、新圩变电站建设。
(五)突出建管并重,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上迸发新动力。坚持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标准,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打造环境优美、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生活便捷的现代化产城融合示范区。
提升城市颜值品质。有序引导老城区人口、产业向新区转移,全力支持经开区建设,形成新老城区无缝衔接、功能互补、一体化发展的大桂林格局。加快推进西城大道立交等“畅通缓堵”工程、机场路以北片区湖塘水系连通工程、桂林市第十八中学临桂校区等项目建设,建成新国际会展中心,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加快建设新衡学谷·西宸博悦、奥林匹克花园·翡翠山晓等城市立体园林绿化建筑,提升建筑空间环境品质。扎实推进12个城中村整村安置工程,实施一批背街小巷整治改造提升,完成3个老旧小区改造,打造充满“烟火气”的新业态文化特色街区。建成一批城市景观小品和城市雕塑,做到“一砖一瓦都入景、一街一道均成文”,塑造“景在城中、城在景中、城景交融”的城市形象。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推进数字临桂建设,积极推行“网格化+数字化+智慧化”城市管理新模式,争取华为云数据中心(二期)项目落户临桂,不断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全面实施智慧停车项目,缓解“停车难”问题。推进相思江数字孪生项目,提升城乡防灾减灾处置信息化水平。开展城市管理“1+2+N”试点工作,推行生活垃圾收运处理和垃圾中转站升级改造市场化,推动城区环卫一体化工作等项目建设。持续巩固“双创”成果。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充分利用“三区三线”成果,以“一心、三城、多节点”为框架,构建城乡融合、产业兴旺、人气聚集发展新格局。加快推进“多规合一”编制工作,力争完成一批城镇开发边界内控制性详细规划、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编制。打造一批产业强镇、特色小镇。
(六)突出改革开放,在激活发展动能上培植新优势。坚持以改革破难题增动力,以开放聚资源拓空间,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持续增强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实施新一轮国企改革,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大做强做优,提升国企核心竞争力,创新多元投融资模式。推进农业农村改革,稳慎开展集体产权制度、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深化“放管服”改革,拓展政务服务“异地通办”“全链通办”,巩固基层“一枚印章管审批”等改革成果,实施更多便民利企“微改革”,推广“免证办”“掌上办”“网上办”。深化学前教育“集团化办园”改革和“县管校聘”教师体制改革,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开展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相关工作。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深化“一带一路”、RCEP经贸合作,搭建企业对外贸易交流平台,助推莱茵生物等重点企业国际化发展。大力支持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积极承接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等重点区域全产业链转移,打造高水平先进生产力承接地。持续提升农产品品质,建设一批面向大湾区的“果园子”“菜篮子”。充分挖掘生物医药、电线电缆等产品出口增长潜力,力争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0%。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坚持把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工程。加快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促进市场主体公平竞争。抓细抓实减税降费等惠企纾困政策,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激发市场活力。进一步扩大“双随机、一公开”跨部门联合抽查的领域范围,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减轻市场主体负担。加大“桂惠贷”投放力度,力争全年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增长10%以上。
(七)突出绿色转型,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作出新贡献。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深入推进污染防治。进一步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持续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入推进生活、工业、农业面源等污染防治,巩固清废行动成果。开展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确保PM2.5、优良天数等指标达标。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改造升级,巩固黑臭水体治理成果。推进43个村庄截污排污项目,实现城乡水系连通。严格落实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推动山口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二期)等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