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打造海珠典范,矢志不渝增强发展内生动能。坚持下好创新棋、打好改革牌,对标世界一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让海珠高质量发展活力更足、势头更强、环境更优。
创新动能加速释放。科创引擎活力迸发,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琶洲核心片区(以下简称“琶洲试验区”)纳入省自贸区联动发展区,获批省级经济开发区,获评省数字服务出口基地、综合评价成绩突出的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集聚企业超3.4万家,实现营收4040.24亿元、增长7.1%。产研融合持续深化,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3.06%,居全市前列。琶洲实验室部署科研项目50余个、申请专利37项,全力攻关核心算法、类脑智能等方向,战略科技力量持续提升。新培育国家级众创空间2家。与中山大学合办国际双创大赛,共建示范园区1个、试点园区2个。创新主体不断涌现,6家企业获评广州市独角兽,数量连续3年全市第一;13家企业纳入未来独角兽,数量全市前三;9家企业入选广州拟上市高新技术企业百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实现零的突破,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75家、创新型中小企业310家。
国企改革落地见效。全新组建城发集团,优化布局城发、产投、资产管理三大国企板块,区属国企资产总额达52.52亿元、增长61.3%,盘活物业近12万平方米。紧抓招投联动、产城融合两条发展“生命线”,成立数字经济创投基金,以投代补、以投促招,股权投资多家高成长性初创企业,增强企业植根海珠的黏性、应对风险的韧性。谋划推动海珠区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产业园等17个产业项目建设。联合市属国企攻坚,实现土地开发项目零的突破。实施32项区属国企监管制度,“1+N”国资监管制度体系更加健全。
营商环境日臻优化。推动营商环境5.0改革,全区保持企业迁移净流入。精准出台扶持楼宇经济、产业互联网等“10+1”政策体系,做实企业培育,新增商事主体1.8万家。实施“党建引领、赋能稳企”行动,落实“暖企八条”,安商暖企1.07万次,召开专题座谈会、咨询会、宣讲会36场次,解决企业发展问题超2000个,协调对接应用场景超百项,累计提供人才安居房4620套。办理增值税留抵退税近109亿元,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租1.15亿元。打造“用心办”企业服务平台,在全市率先实现定制服务和线上一键办理。出台全国首个区级版权产业扶持政策,中国(广州)超高清视频创新产业园获评全国版权示范区。工美港国际数字创新中心成为市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园区。实施数字经济人才十条,举办琶洲数智人才节,全国首创“琶洲论剑”猎头大赛,我区连续4年获评全国最佳引才地区。
(四)彰显海珠魅力,精益求精优化中心城区品质。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升城区规划、建设、治理现代化水平,创造宜居宜业、生态美好的城市家园。
功能品质持续提升。完成“三区三线”划定、琶洲南区规划编制。深化环中央湿地价值圈、珠江沿岸地区高质量发展等片区规划,推进琶洲东区城市设计国际竞赛。以区为主体出让7宗地块、收储5宗地块。新市头村项目进入复建房全面施工阶段,沥滘村64万平方米建筑物完成拆除、7个地块开工建设、2栋复建房封顶,龙武里(三期)等6个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完工,高质高效完成龙导尾集市综合整治,打通二龙片区消防通道,城市更新取得实效。推动3条地铁线、5条过江隧道建设,优化琶洲西区50条道路路网,环岛路大干围涌、石溪涌、新渔涌、沥滘涌等4座跨涌桥全面进场施工,车陂路—新滘东路隧道(一期)建成通车,治理6个交通拥堵点,完善、改造33.6公里非机动车道,城区交通持续改善。
城区管理精细长效。深入实施文明创建行动,开展环境卫生专项整治,推进23个“文明创建微实事”项目落地见效。上线全省首个人口大数据平台,打造数字海珠一张图。建设广州塔景区、会展片区、海珠湿地等一批高品质精细化窗口示范区域。推进6个社区容貌品质提升,建成6个口袋公园。治理违法建设211.45万平方米。节能降耗成效明显,社会用电量下降3.37%,降幅居全市第二。建造星级投放点258个,垃圾源头减量6.41万吨,资源化利用率超85%。城市管理工作年度考评成绩位居全市前列,获全市进步最明显区。
生态优势日益彰显。大气环境质量有效改善,空气质量优良率80.3%,PM2.5、PM10平均浓度分别下降8%、14.6%。河涌水质不断优化,落实三级河湖长制、共巡河2万余次,东朗、猎德断面水质稳定达标。累计完成合流渠箱清污分流改造62条、排水单元达标1766个。建成碧道20.6公里。全区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100%。海珠湿地成功纳入华南国家植物园整体框架体系,入选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绿色名录。
(五)提升海珠温度,用心用情增进社会民生福祉。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大民生事业投入,重点民生领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总支出82%,基层“三保”、疫情防控等保障到位。
民生保障坚实有力。圆满完成十件民生实事。全面落实低保低收、特困人员、困难家庭等认定提标,累计救助181.75万人次,解决8501宗住房保障问题。改造修缮直管公房5.67万平方米。以更大力度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分级帮扶就业困难群体1.64万人次,新增城镇就业2.21万人,海幢街道杏坛社区获评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优化“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实现全区养老机构与基层医疗机构签约服务全覆盖,建成社区颐康服务站134个、家庭养老床位2900张,发展普惠性托育试点单位5家,挂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18个。素社街道基立新村社区获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60岁及以上人群新冠疫苗首针接种率82.7%,在中心城区率先达标。推动53家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培育区内首家省级“放心肉菜超市”。建成全国示范型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29个。扎实做好对口帮扶、东西部协作、驻镇帮镇扶村等工作,助力高质量建设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