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巩固农村道路、饮水、电网、通信、污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农村公路100公里,改造农村公路危桥6座,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83%以上。推进乡村风貌提升,新建50个乡村绿化美化示范村,建设100条红色美丽侨村和一批美丽圩镇,统筹镇村连线成片建设“邑美侨乡•世遗风韵”等7条乡村振兴示范带,打造一批辨识度高、别具特色的网红地、打卡点。深化农村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动公共型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加快台山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深化与广西崇左市的东西部协作,继续做好与黑龙江七台河市的对口合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做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坚守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壮大县域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积极培育经济强县,推动新会区成为全市首个GDP千亿强区。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推动蓬江、江海、新会三区建设融合,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提升中心城区发展能级,进一步增强辐射带动力。发挥鹤山、台山毗邻广佛、港澳的地域优势,主动承接先发地区人口、产业、服务功能转移,朝全国百强县努力进发。增强开平、恩平发展内生动力,积极打造开平生物医药、恩平智能装备等特色产业园,支持开平创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示范县,让各县(市、区)在不同赛道上争先进位。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强化乡镇联城带村节点功能,深化镇街体制改革,建强蓬江棠下、新会司前和大泽、鹤山共和等中心镇,做强新会大鳌、恩平沙湖等专业镇,做优台山川岛、开平赤坎等特色镇,形成一批名镇名品,促进强镇富民。建立健全区域平衡发展基金使用机制,深化蓬江江海与恩平、新会与台山、鹤山与开平的结对合作,每组至少建设一个产业合作园区,打造一批示范项目。推动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深化跨县域教育集团办学,推进职院结对全覆盖,加强县域医共体医防协同机制建设,让群众共享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成果。县域强则市域强,我们要抓住县域这个重要发力点,把县镇村发展的短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板,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着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
(六)大力建设绿美江门,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江门样板
积极推进绿美生态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施林长制三年行动计划,推动自然保护地建设,因地制宜开展林分优化林相改善,加强水源涵养林、沿海防护林保护修复,加快创建台山镇海湾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提升生物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提高城乡一体绿美品质,建设一批森林城镇、森林乡村和绿美古树乡村等,加快打造“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绿美侨都。促进林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国家储备林,有序发展林下经济,积极推广花卉苗木、坚果等作物种植,让森林资源变成致富“聚宝盆”。实施全民爱绿植绿护绿行动,共同打造推窗见绿、出门见景、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
持续抓好环境污染防治。扎实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深入打好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推进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协同减排。深入落实河湖长制,以潭江牛湾国考断面水质达标攻坚为核心,推进潭江分段治理,努力实现地表水国考、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100%。新增城镇生活污水管网100公里、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12.88万吨/日,力争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完善固体废物收集处置体系,推动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建成运行。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守护好江门的蓝天、碧水、净土。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强化规划引领和用途管控,完成市县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加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做好城市绿线管理,合理安排绿化用地。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有序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加快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大力推进新型储能、分布式屋顶光伏建设。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扎实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大力发展清洁生产、节能环保产业和绿色低碳技术,新增绿色社区超14个,让全社会共享更多“绿色福利”。
(七)积极深化改革攻坚,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激发企业活力。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支持国企参与产业投资、工业园区和重大基础设施开发建设,健全经营业绩考核体系,推动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完善200强企业服务专班机制,提升中小微企业诉求快速响应平台的服务水平,扩大免申即享、直达快享等“一触即达”的服务范围,确保政策红利及时、足额传导至市场主体。开展涉企收费专项治理和防范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加大融资支持,增强民营企业活力。在经济运行趋向好转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更加积极主动服务,支持企业应对挑战、抢抓机遇,多帮一把、多扶一程,为企业恢复发展添劲加力。
优化市场环境。积极创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与“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标准化有机结合,实施差异化监管,推动社会信用环境向善向好。全力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支持建设企业质量提升创新中心、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线下服务站点。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推动质押融资等金融创新,争取设立国家级快速维权中心,争创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深化仲裁委改革,激发仲裁发展活力。用好华侨华人离岸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设立域外法律查明机构,深化外交部、司法部海外远程视频公证试点工作,提供便捷、多元的法律服务。
提升政务效能。推动政府侧流程再造,优化服务流程和方式。持续推动照后减证和简化审批,降低市场准入准营交易成本。推广应用企业开办“一网通办”平台和粤商通移动端,提高企业开办网办率。全面铺开房屋市政工程招投标“评定分离”改革,实现全流程电子化。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提升审批效能。加强数字政府统筹集约建设,深化市域治理“一网统管”,拓展“视频办”服务应用,推动政府数字化、智能化能力提升,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