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扎实推动文化强市建设,展现新时代侨都精神文明新风貌
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工程,抓好“四史”教育,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让理想信念、主流价值深深扎根。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用好全市143处革命遗址遗迹、59处革命文物等红色资源,发扬周文雍和陈铁军、龚昌荣、林基路等先辈的革命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选树道德模范、行业楷模、侨都工匠等先进典型,大力营造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的浓厚社会氛围,增强社会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践行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深化文明城市创建,持续提升志愿服务水平,焕发江门这座“爱心之城”的文明之美。
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挖掘海丝文化、岭南文化、侨乡文化、工业文化等资源。讲好陈白沙、梁启超、陈垣等文化名人故事,办好梁启超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活动,接续历史文脉。擦亮世遗名片,加强开平碉楼与村落、侨批档案的保护活化,深入开展侨文化研究。筹建城市历史博物馆,打造城市博物馆群。做好大洲湾遗址、官冲窑址等海丝遗迹保护,参与推动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加快国家工业遗址甘化厂、新宁火车站旧址保护修复,推动长堤风貌街创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留住城市印记,激发城市荣誉感和创新动力,提升文化凝聚力。
推进文体事业繁荣发展。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完善高品质文体设施和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加快市档案中心等项目投入使用。打造“江门艺术季”品牌,集中力量打磨提升一批彰显侨乡精神、雅俗共赏的文艺精品力作。推动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市场优势,加快文创产业发展,促进非遗文创化,打造形象万千的出圈作品。挖掘影视文化底蕴,发挥江门“天然摄影棚”的优势,打造大湾区重要的优质影视作品取景拍摄及后期制作地。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办好全国女子排球锦标赛等国家级大型体育赛事。广泛开展全民健身体育活动,办好市第十届运动会,举办“三大球”、马拉松、滑板等流行化、年轻化群众体育赛事,展现青春江门风采。
(九)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群众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今年各级财政安排民生支出367.94亿元,增长5%。扎实推进省、市十件民生实事和民生“微实事”,努力把一件件好事办好,把一桩桩实事办实,让发展更有温度,让幸福更有质感。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全力援企稳岗扩就业,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稳定就业,推进就业困难群体分级分类帮扶。强化劳资纠纷排查化解,推进工程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全过程动态监管。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推动广东厨艺技工学校创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持续推进“园区技校”项目,深化“邑管家”品牌建设,开展建筑工匠大比武,壮大能工巧匠队伍,让劳动者技能更强、收入更高、生活更有保障。
加快健康江门建设。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支持市中心医院打造省高水平医院,加快市新三甲医院等公立医院建设,加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推动重症医学科、老年医学科、儿科资源扩容,加大医疗卫生人才引进力度。推进“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实现20%以上基层医疗机构达到国家推荐标准。推进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试点工作,建设华侨华人中医药人才国际交流培训高地。认真做好新阶段新冠疫情防控工作,落实“乙类乙管”要求,保障好群众的就医用药,着力保健康、防重症。关爱医务人员,全市主要旅游景区对全国医务人员全年免费开放。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抓好国家卫生城市复审迎检,齐心共创干净整洁的城市环境。
健全多层次保障体系。完善梯度救助体系,兜牢兜实底线民生。深化社保制度改革,发展企业年金和个人养老金,推动社保经办“跨省通”“湾区通”“镇村通”。支持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增强“邑康保”保障力度。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实现经办服务网络镇街全覆盖,提高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率,推进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提速扩面。提升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站点质量,推动长者食堂健康运行,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托起“一老一小”稳稳的幸福。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好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加强退役军人服务站建设,开展创建双拥模范城活动,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弘扬慈善文化,提高全民参与度,让乐善好施在江门蔚然成风。
(十)持续树牢安全发展理念,推动平安江门法治江门建设再上新台阶
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强化金融监管和风险监测预警,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积极防范化解房地产领域风险,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保障粮食能源安全,推动金岭粮库扩建工程加快建设。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道路交通、城镇燃气、危化品、消防、水上交通和渔业船舶等重点领域专项治理,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坚决防范较大、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全力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强化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工业产品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和装备配备,完善社会参与应急救援机制,提升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生产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的能力。
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高质量建设“两中心一基地”,完善“智慧网格+综治中心+粤平安云平台”全覆盖立体式智慧化工作体系,持续优化“信访超市+外送服务”网络化工作机制,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加强“雪亮工程”应用,提升基层治理网格化、精细化、信息化水平。强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筑牢全民禁毒防线,依法严惩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给人民群众看得见的安全感。全面贯彻实施法治建设“一规划两纲要”,提高重点领域行政立法质量,深入开展“八五”普法,以高水平法治保障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