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优化提升“科技引领”工程,推动江门国家高新区迈向全国50强,支持蓬江、新会、台山、恩平创建省级高新区。支持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加大研发投入,力争全社会R&D投入增速超15%。实施科技赋能产业“十百千万”行动,今年组建5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开展80家高企“创新标兵”遴选,引入500名科技特派员、新增5000名科技人才。深入推进“揭榜挂帅”,力争在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双碳等领域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家。筹建市科技创新创业投资基金,为企业科创融资打通新渠道。提升区域战略科技力量,积极推进江门中微子实验室建设中微子领域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研高地,加快华南生物医药大动物模型研究院等平台建设。深化政产学研融通发展模式,推动江门双碳实验室创建全国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支持省科学院江门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和孵化器,与高校合作建设粤港联合实验室。支持五邑大学、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建设大学科技园,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提升人才引育水平。持续深化“人才倍增”工程,优化高层次人才认定和管理办法,积极引育海内外高端创新人才及团队。新建一批博士博士后科研平台,力争引进紧缺博士人才超200人。筹建市产业工程师联盟,新增产业工程师人才超2000人。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十大重点项目,培育高技能人才1.1万人。推动江门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争创省级示范园,引进至少2家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加大对新市民、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4000套以上,解决好社保、子女教育等后顾之忧,让各类人才在江门成就事业、实现梦想。
(四)着力扩投资促消费稳外贸,拉动经济全面提速发展
全力扩大有效投资。发挥重点投资项目指挥部、市并联审批专班运行机制作用,推动665项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超1200亿元。积极争取并用好专项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中长期贷款等资金,强化项目资金支撑。下大力气抓好工业投资,重点推动中创新航、富华高端装载机、科达利、鑫辉新材料二期等项目投产,加快中创新航二期、隆基绿能、天赐材料、芯联电等项目建设,支持创维显示、华生电机、崇达电路等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形成项目建设强势。以高质量投资引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先进制造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超40%,高技术产业投资占比超18%。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银洲湖高速建设,力促广台高速开平至台山段动工,推进G240、G325相关路段升级改造,抓好三埠港搬迁工程、华津码头建设,进一步谋划大广海湾10万吨级深水港码头,加快江门支线机场、通用机场前期工作,打造海陆空一体发展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加快台山工业新城综合能源站、汇宁时代储能电站等项目建设,全力做好台山核电后续机组、国能台电高效燃煤机组、LNG储备集散基地及台山、鹤山抽水蓄能项目前期工作,适度超前布局充电基础设施,新增公共充电桩不少于1100支。配合做好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和珠中江水资源一体化配置两个供水工程,推进潭江河流治理(新会段)、西江潭江跨界重点支流综合治理,加快鹤山、开平全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县建设。系统加快城市更新,推动甘棠路、发展大道东延线及过江通道建设,确保船厂跨江桥、甘北路(白石大道—高沙东路)建成,集中力量打通交通堵点;推动不少于56个老旧小区开工改造,完成3万户“瓶改管”,加强海绵城市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让更多群众享有高品质城市生活。
全面激发消费活力。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积极出台促消费政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新能源汽车、家电家装等大宗消费,加大养老、育幼、家政等服务消费供给,深入打造“4+N”消费促进节庆活动,做强“侨都咖啡”“江门茶饮”“五邑美食”等特色品牌,做大电商直播。建设大宗商品交易专业市场,推进华津金属交易市场、鹤海珠西(江门)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渤海商品交易所大湾区(鹤山)国际商品中心建设,提升商品流通量级。创新消费场景,推动环五邑华侨广场商圈、新会冈州步行街等省级示范特色步行街(商圈)提档升级,打造城市特色消费、商务新地标。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推动赤坎华侨古镇丰富业态、完善配套,加快古劳水乡二期、川岛浪漫海岸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动川岛宿集项目动工,推动文旅资源串珠成链,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力争接待游客超1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200亿元,均比2019年增长20%以上。提升接待能力,优化旅游线路,充分展示侨都深厚的人文积淀、秀美的自然景观和升腾的烟火气,保持网红热度,引客来江、留客在江,让更多人读懂江门、爱上江门。
着力稳住外贸基本盘。支持企业出海抢抓订单、开拓市场,积极参加境内外重点展会,推动外贸全面恢复。搭建对外开放新平台,积极申建开平保税物流中心(B型),加快江门市RCEP企业服务中心、大广海湾RCEP经贸科技文化合作交流中心永久会址建设,拓展与各成员国的经贸交流合作。加快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积极发展网购保税进口业务,壮大本土跨境电商主体实力,支持企业用好“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模式扩大出口。做实做强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打造“江门制造”出口金名片。谋划建设LNG、生鲜水果、冻肉等大宗商品进口基地,争取纳入省六大进口基地范围。发挥侨商桥梁纽带作用,助推外贸加快发展。加强口岸建设,拓展海铁联运“通关+物流”功能,提供便捷高效的出海通道,实现“一箱到底、通达全球”。
(五)强力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只增不减,发挥台山“广东第一田”粤字号粮食主产地引领作用,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新建高标准农田8万亩,基本消灭可复耕复种撂荒地,保障大湾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深入践行大食物观,开展农业“上山下海”培育行动,充分利用缓坡地扩大农业种植,加快建设川岛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整体谋划打造广东(江门)渔港经济区。加快特色农业发展,实现陈皮、大米、茶叶、鳗鱼、马冈鹅、禽蛋六大特色优势农业产业链总产值达680亿元,加强“新会陈皮”等地理标志产品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保护,做强马冈优品等行政区品牌,打造镇海湾水产等特色品牌。推进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建好国家级广东丝苗米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及14个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力争新增1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鼓励畜牧上楼养殖,推进水产养殖提质。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积极推进农业育种成果转化。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培育壮大休闲旅游、预制菜等新产业新业态,深化新会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开平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建设。筹建市供销集团,加快供销农产品直供配送网络建设,联农带农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