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山西省)晋城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3月18日)

  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用地市场,保障用地需求不少于1万亩,探索“标准地”改革向生产性服务业用地延伸,健全非煤矿业权竞争出让方式。推进普惠金融生态建设,抓好信保基金试点工作,完善首贷续贷中心服务内涵,不断提高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拓展政府性融资担保市县一体化运营改革成果,力争在保余额突破50亿元,服务市场主体突破1万家。加强优质企业挂牌上市培育,推动“新三板”挂牌企业实现新突破。积极培育知识、技术和数据市场,制定煤层气勘探开发地方标准,提高在全国煤层气行业中的话语权。

  扩大对外开放合作。拓展区域协作空间,对接中部城市群,共建晋东南城镇圈,融入中原城市群,申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深挖外贸增长潜力,支持兰花保税物流中心开展跨境电商零售业务,推动外贸企业开展自营进出口业务,引导外贸数据回流,扩大进出口规模。激发外贸发展动能,组团参加广交会、进博会、服贸会等大型展会,鼓励企业“出海抢单”,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加强国际友城建设。

  (七)稳势能增动能,打好科技创新持久战

  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不断打造发展新亮点、开辟发展新领域、制胜发展新赛道。

  打造高端化创新平台。依托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抓好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和智创城建设,建成先进半导体光电器件与系统集成山西省重点实验室,争取国家半导体激光技术创新山西分中心落地晋城。对接国内双一流高校,打造科研平台延伸和科技成果转化“两大基地”。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共建省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和新型研发机构。新增15个市级以上创新平台,争取5项以上省级科技重大项目。

  培育高能级创新主体。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实施规上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创新升级行动,继续推动高新技术企业五年倍增计划,年内达到150家以上。依托晋钢集团,加大省“揭榜挂帅”高炉富氢低碳冶炼关键工艺技术研究与工业示范。依托华新燃气、煤与煤层气共采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企业和平台,推进9个煤层气领域省级在研重大专项。依托光机电产业研究院、鸿智纳米研究院,加速孵化“卡脖子”项目,推动第四代半导体激光器芯片、碳化硅半导体复合衬底等6个项目中试量产,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晋城能力”。

  引育高水平创新人才。落实落细“人才新政20条”,精心打造全国中小城市一流人才生态。以山西科技学院、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光机电职业教育集团为主阵地,培养一批高素质、技能型、实用型人才,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本土人才队伍。深化校地合作“12大基地”建设,推行“候鸟式”聘任、“飞地式”引才,以“项目+人才”方式精准引进一批关键领域高层次紧缺人才。大力实施“引凤兴晋”人才计划,围绕医疗、教育等重点领域,“一人一策”吸引晋城籍高端人才回乡创业、造福桑梓。

  各位代表,试看新晋城,国企竞争力不断增强,民企创造力持续迸发,科技支撑力快速提升。奋进新征程,我们要更加解放思想、先行先试,让创新创造成为晋城最鲜明的城市品质、最亮丽的城市标识。

  (八)稳长板补短板,打好生态治理持久战

  统筹抓好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扎实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提升节能降碳水平。坚持“双碳”引领,编制完成碳达峰碳中和行动“1+X”政策体系,加快建设国家低碳试点市和循环经济示范市。实行用能预算化管理,加大节能监察力度,实施一批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煤矸石综合利用项目,减少煤炭消费量50万吨以上。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上马,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因地制宜推进冬季取暖散煤替代,巩固清洁取暖改造成果。广泛开展绿色低碳社会行动,增强绿色意识,倡导绿色生活,鼓励绿色出行。

  打造天蓝水清环境。提升“气质量”。落实“十大任务”“十项机制”,统筹工业源精准化治理和社会源精细化管控,大力推进“公转铁”,严禁市区周边20公里范围内新上涉气项目。坚持“技防”“人防”结合,强化PM2.5和O3协同治理,加大扬尘、机动车、油烟、散煤等污染管控力度,启动散煤清零工程,推动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做好“水文章”。深入落实河长制,持续开展节水行动,推动“三水统筹”“五水综改”。以全国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建设为抓手,加强“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组合治污,开工城区白水河、高平下庄等人工湿地,建成北石店河背荫人工湿地、申匠河人工湿地,确保地表水断面稳定达标。加快农村黑臭水体综合治理,共建清洁美丽乡村。守护“土环境”。抓好建设用地、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加强重金属和新污染物治理,加快建设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积极创建“无废城市”,提升县域生活垃圾治理水平,建立覆盖全市的固体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置体系。

  构建绿色生态屏障。积极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继续推进沁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确保“一泓清水入黄河”。深入开展生态修复治理三年行动,以“两河两高一路”为重点,实施一批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全面推行林长制,扎实推进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深化拓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成果,积极参与太行山(中条山)国家公园建设,持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全面构筑密布城乡的绿色屏障。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hb/5853.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