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全力提升治理效能。实行权责清单制度,推动政府高效履职尽责。健全行政决策制度体系,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实施“八五”普法规划,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诚信体系,加强政务公开。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巩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成果,争创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3%。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妥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成功创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到2026年,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持续优化。
(二)我们要在加快推进“三地一城”建设上下功夫、见成效
要高标准建设非首都功能特色承接地。协调推进津承城际、北京轨道交通平谷线东延规划建设,加速融入京津一小时生活圈、半小时通勤圈,实现与北京同城化发展。建成东昌路、西昌路,推动新城、经济开发区、高铁片区组团式发展。创新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建强载体平台,加快导入北京优质外溢资源。
要高标准建设京津城市服务保障基地。谋划实施“引热入京”工程,为首都提供安全稳定热能。做大做强“蓟州农品”品牌,完善农产品产供销体系,推动更多绿色农品进京。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稳定粮食种植规模。推动天津市北部山区生态保护PPP项目和于桥水库TOT项目高效运营,保障天津市民饮用水源安全,为京津提供更多生态产品。
要高标准建设国家休闲度假目的地。优化全域旅游规划布局,实施全区域共建、全要素配置、全链条发展,培育2-3个平原旅游重点镇、3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推动旅游发展方式变革,打造高端化、多元化文旅休闲度假胜地。到2026年,北京游客数量占比达到25%以上,全区旅游综合收入增长10%。
要高标准建设宜居的山水文化名城。深化山、水、城要素融合,打通良好视线廊道,实施全域环境整治提升,打造有颜值、有品位、有内涵的魅力城市。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创建一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拓宽“绿水青山”富民之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三)我们要在守好“五条底线”上下功夫、见成效
要坚决守好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准确把握国家重大政策及重点投资导向,最大限度争取政策红利。盘活各类资源资产,多渠道保障化债资金,持续优化债务结构,全力以赴削减存量债务。加强金融监管和债务风险防控,加快区属国有企业市场化转型,向市场要效益,提升发展活力和抗风险能力。坚持真过“紧日子”,严控财政预算支出。
要坚决守好疫情防控底线。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健全区、镇(乡街)、村(社区)三位一体群防群控网络,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筑牢公共卫生安全屏障。毫不松懈抓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持续巩固疫情防控成果。
要坚决守好生态安全底线。逐级夯实森林资源保护责任,加强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区监督管理,巩固周边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持续抓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全面提升森林火灾预防和扑救能力,守护好天津市独有的森林资源。到2026年,森林覆盖率再提高1个百分点,全区林木蓄积总量提升15%以上。
要坚决守好生产安全底线。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逐级夯实安全生产责任,保持全区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用好全国自然灾害普查成果,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积极做好山区库区防洪、洼区防涝工作。
要坚决守好安保维稳底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严防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严打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建立安全可控网络空间。强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推动建设“无黑”城市。
(四)我们要在实施八项工程上下功夫、见成效
要把党建引领工程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汲取磅礴力量,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汇聚起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折不扣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的重要要求和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切实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全力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区委工作要求落实落地。坚决扛起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纵深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要把大生态保护工程作为立区之本、发展之基、财富之源,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不遗余力守护好绿色宝贵资源和财富,让生态成为强区富民的不竭动力。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严格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和“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深入打好新一轮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减污与降碳协同增效、臭氧与细颗粒物协同防控,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持续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筑牢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做实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热电联产、抽水蓄能等资源循环利用项目。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把绿色观念转化为全民自觉行动。引入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全面落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努力拓宽“两山”转化路径。到2025年,全区PM2.5浓度控制在36微克/立方米以内,优良天数比率达到74%;地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达标率达到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3%以上。到2026年,全区清洁能源占能源消费比例达到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