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支持服务新首钢全面复兴。支持首钢与怡和集团合作,推进国际人才社区南区、城市织补创新工场建设,加快国际学校前期工作。以办好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为牵引,提升会展产业发展水平;以办好中国科幻大会为牵引,全面实现科幻产业集聚;以六工汇等一批商办设施投用为牵引,提升商业服务热度。加强新首钢地区厂房、楼宇、市政设施新建、改造,全面提高城市化水平。推动市政公共设施有序移交,实现“城园”融合发展。实施首钢水系与人民渠连通工程,构建滨水绿色生态体系。制定首钢工业遗存保护名录,打造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典范,修缮石景山古建群,让历史、自然与工业文明、现代服务业交相辉映。
高质量推进西部地区建设发展。实施广宁、五里坨等西部地区发展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深化与中交集团城市更新合作,建设中交生态智慧城,打造区域型城市更新示范样板。坚持生态优先,研究启动浅山区生态修复,实施石府沟治理工程,建设西山绿道和净德寺公园。坚持市政优先,启动地铁1号线高井站前期研究。坚持综合服务功能优先,推动商业设施建设,推进天泰山旅游综合开发,启动老工业厂区改造利用,激发区域发展活力。
(三)加快推进产业转型,促进区域经济提质增效
推动重点功能区创新发展。全面提升银河商务区、京西商务中心等载体品质和效益,吸引优质企业落户,促进长安金轴高质量发展。推动北京银行保险产业园创新发展,建设中电科(北京)智能科技园,打造金融和科技融合的国家级金融产业示范区。推进中关村石景山园特色园区建设,加速中海科技金融城、大正创想广场虚拟现实产业基地、工业互联网产业园和人工智能创新应用产业园硬件建设、服务提升、项目引入。加快文创园提档升级,深化文商旅体消费融合,推进北重科技文化产业园一期工程。
健全完善高精尖产业体系。壮大提升“1+3+1”高精尖产业能级,力争实现收入突破2500亿元。全面深化与光大、中电科等央企战略合作,争取更多央企二三级企业落户。夯实现代金融业主导地位,引入优质金融资源,打造以“金融+场景”为支撑、多方参与、跨界融合的金融发展生态圈。落实数字经济五年规划,建成工业互联网平台工程实训基地,建设5G+8K超高清产业平台,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数字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引进专业会展服务机构和行业领军企业,承办展会活动20场以上,推动商务服务业高品质发展。
着力培育发展新动能。落实“两区”建设年度重点任务,发挥侨梦苑平台作用,加强与国际商协会合作,推动全球服务贸易联盟落户,加快形成科幻、数字创意、文旅、冰雪体育等领域开放发展新优势。积极参加中关村论坛、金融街论坛,加强区域合作,争取重大创新平台、新基建设施、优质企业在我区落地。出台科幻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发挥产业基金作用,搭建中关村科幻产业创新中心孵化平台,打造科幻产业集聚区。加快元宇宙产业布局,探索推进前沿科技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强知识产权示范区建设,推动数字人民币在公共事业缴费等领域应用场景落地。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出台文旅体消费提质扩容两年行动计划,推动大悦城、远洋春秋里开业,提高金安环宇荟、喜隆多等商业综合体服务品质,建设5个“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深化区属国企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健全集体经济运营管理机制,促进国有和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统筹利用载体资源,完善产业扶持政策信息平台,强化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加强与中关村、金融街对接服务,组建京外招商小组,着力引进符合我区定位要求、产业带动力强的企业和项目。全面落实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5.0版政策,深化审批事项告知承诺制改革,简化社会投资审批流程。健全完善“2+N”政策体系,深化“服务包”工作机制,推进智慧政务服务,支持企业稳定健康发展。用好知识产权质押、担保增信等手段,落实金融服务奖补政策,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助力民营和小微企业发展。加强政企沟通,在制定修改行政规范性文件过程中充分听取企业和行业商协会意见。全面实施“景贤计划”,建设优化高效便利的人才服务体系。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推进职住平衡,让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有所居、宜居宜业。
(四)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不断增强城市承载能力
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深入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石景山分区规划,做好与“十四五”规划衔接配合,推进八大处、巴威-北锅等街区控规编制。强化责任规划师制度和常态化城市体检评估机制,推动“四道合一”示范工程,建设金安桥站轨道“微中心”。编制年度土地利用和供应计划,推动广宁、衙门口等地块入市交易。
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强化重大项目牵引支撑作用,实施150个重点建设项目。启动地铁1号线福寿岭站、市郊铁路副中心线衙门口站、M11线模式口站一体化项目规划建设,加快建设北辛安路南段等28条市政道路。建成苹果园、北辛安110kV输变电工程,完成鲁谷北重调峰热源改造,实施首钢调峰热源及配套热网改造,推进五里坨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
加快城市更新步伐。实施京西八大厂更新计划,以“首钢经验”为示范,推动巴威-北锅、北重西厂等老厂房改造提升。落实老旧小区更新改造方案,滚动推进松树林小区等46个老旧小区改造。启动黄庄村43号院、玉泉路11号院等平房区改造。实施中关村石景山园北II区低效载体改造试点,推动老旧楼宇提质增效。
加强韧性城市建设。开展全要素、全过程、全空间风险评估,统筹地上地下空间利用,全区应急避难场所达到25处,增强城市空间布局安全。健全完善大型公共设施平战转换预案,抓好水电油气热等市政设施运行管理,确保城市生命线安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施金安桥雨水泵站工程,有效治理城市积水内涝。修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加强安全隐患排查整改,提高预报预警能力,妥善应对各类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