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科技创新生态。加大财政对科技发展的投入,完善竞争性科研经费管理,建立健全集聚创新要素、增加科技投入、提升创新能力、孵化中小企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政府引导机制。加大科技金融支持力度,支持金融机构发展科技保险、科技小贷、科技担保和科技融资租赁等业务,大力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创业基金、产业发展基金和各级各类股权投资,支持企业通过上市、发债等方式融资,建立健全产业创新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打造公平普惠创新制度环境,落实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开发税收优惠政策,制定企业研发投入普惠性支持政策,加大对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购买高校院所科研成果等激励力度,推动科研基础设施和仪器等科技资源向企业开放共享,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意愿。
推进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围绕我县主导产业创新需求,深化我县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展与北航科学城、合肥职教城等合作,推动肥东智能制造研究院(分院),以及院士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等建设,创建一批主导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现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优势叠加和协同创新。聚焦生物医药、光伏及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及新材料、人工智能等合肥—肥东共同主导产业,围绕共性需求,对接长三角创新共同体及合肥滨湖科学城等平台,主动加入合肥跨学科跨领域协作攻关,积极参与长三角政学产研多方协作技术研发组织,加快“一揽子”协同攻关,协同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共性技术。
(五)加快创新成果转化
坚持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围绕产业链优化创新链,依托创新链提升产业链,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精准对接,让更多的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势。
完善创新成果转化市场机制。健全“重点实验室—创新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平台体系,推动形成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创新全流程创新产业链。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引导企业以资金入股,专家以成果入股,或采取股票期权、分红激励等方式,促进更多创新成果落地转化。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的有效融合,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加速成果转化。对接长三角技术交易市场联盟、安徽科技大市场,规划建设网上网下并行交易的肥东科技大市场。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培育一批专业化技术中介机构和技术经纪人队伍。
强化创新成果转化政策引导。利用合肥科教资源丰富的优势,建立健全“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成立肥东县专攻技术集成、热化、转移机构,加强与省、市沟通与交流,鼓励和支持企业吸纳、转让先进技术成果。面向重点领域科技需求,定期筛选支持一批科技成果应用推广项目。加强与中科大先研院、合工大产业研究院、上海化工院等科研转化平台合作,引导科研院所在肥东建设成果转移中心,推动企事业单位以技术入股、转让、授权使用等形式在肥东转移转化科技成果。积极贯彻国家鼓励创新与转化的税收政策,完善政府对本地创新产品采购、企业研发投入与项目补助挂钩等机制,健全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优化企业创新的政策环境。
(六)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加快构建多层次创新人才储用体系,创新人才引进、培育和激励机制,努力培育一批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团队,强化科技创新的人才支撑。
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实施人才高地建设,坚持以平台“引才”、以产业“聚人”,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实施人才“东风计划”及“人才+团队+项目”的精准引才模式,大力引进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等“高精尖缺”人才。适当延长对高端人才引进的补贴期限,合理确定奖励额度,强化留住人才导向。结合创新创业,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科研人员、高校师生、留学回国人员到我县创办科技型企业,推动创新资源、创新政策、创新服务向创新型企业集聚。落实创新创业人才引进政策,研究制定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加强人才流动、落户、安居等政策创新与支持,壮大“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队伍。
创新人才培育机制。积极探索“政产学研用金”人才协调培养模式,建立健全创新型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合理流动和激励保障机制,引导企业积极申报“363”团队、庐东英才、创新创业团队等人才项目,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姻合作,加大本土人才的培育力度,努力培育一批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探索建立县域企业人才需求动态目录,突出引进、培养人才的针对性,精准服务企业。搭建企业与合肥市等高校专业人才“订单培养”通道,破解科技企业用人难困境。
创新人才激励机制。改革科技成果收益分配制度,建立以人才资本价值实现为导向的分配激励机制,加大对作出重大科技贡献的优秀创新团队和人才的奖励力度。深入保护知识产权,完善专利工作资助和奖励办法,鼓励创新型人才以知识产权、技术等要素投资入股并参与分配,释放企业股权分红和激励效应。从职称评聘、评奖评优、对接帮扶等七个方面完善人才扶持政策,强化政府创新服务职能,打造一流人才服务体系。坚持以环境“养人”,大力弘扬敢为人先、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在全社会形成理解、支持、服务、参与创新的良好风尚。
创新全民科学素质提升机制。充分利用好社区科普大学、科普大讲堂,开展实用技术和新型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发挥好县科技场馆、社区科普体验馆、流动科普大篷车、科普e站的展教作用,适时开展“科普之春送科技下乡”“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活动进行防灾减灾、食品安全等科普宣传,及时在肥东科协网站和“肥东科普”微信公众号上推送科普知识。扎实推进“全民科学素质网络知识竞赛”“全国农民科学素质知识竞赛”“科技论文大赛”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科技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寓科普教育于乐,让大众关注与自身生活发展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事件和科学技术发展,主动接受相关的教育培训,自觉地应用科学技术知识、方法以及科学态度处理日常事务,养成科学文明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切实提高青少年、农民、城镇居民、公务员“四类人群”的科学素质,夯实科技创新的群众基础。到2025年,实现全县公民科学素质比例16%的目标。
(七)支持乡村振兴发展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准确把握“三农”领域科技创新面临的新情况、新形势和新任务,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三农”建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持续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不断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完善科技特派员政策,支持普通高校、科研院所、职业学校和企业的科技人员发挥职业专长,到农村开展创新服务。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构以及农业科技型企业等各类涉农服务市场主体,作为法人科技特派员带动农民创新创业,服务产业和区域发展。通过提供科技资料、创业辅导、技术推广、技能培训等形式,提高科技特派员创新和服务能力。实施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五年行动计划,到2025年科技特派员人数达100名,市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达15家,着力打造一支特色明显、服务规范、结构合理、稳定高效的科技特派员队伍。
推进农业关键技术攻关。加大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专家的联系,积极推进农业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工作。支持立项一批科技项目,加大农业技术研发投入,在生物育种、农业信息化、农产品深加工、农机装备等领域,持续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针对我县有一定基础的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新模式、新材料的研发应用,提高其科技含量。积极推荐申报科技攻关项目,利用政策叠加优势,形成一批关键技术和应用成果。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加快“智能农机”“数字农机”推广应用,加快农业全程机械化进程。强化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环境建设。坚持政府引导和企业主体相结合,通过资源整合、加大投入、系统推进,有效促进农业科技园区企业集聚、产业发展和创新能力提升,推动园区整体科技水平迈上新台阶。大力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推进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主的新技术广泛应用,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生产质量,到2025年农业物联网应用企业超过150家。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千人培训计划”“首席专家工作室”建设,加强与中科院、中科大、合工大、安农大、省农科院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全面对接,集聚科技人才,进一步优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服务环境。
推进科普惠农工作。以农民科学素质提升工程为载体,整合社会力量,大力开展科普惠农工作,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素质,树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社会风尚。充分引导学会、农技协优势资源,着力培育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和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发挥示范带动和引领作用。推进基层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以“普及新知识、推广新技术、倡导新生活”为切入点,完善科普画廊、科普宣传栏等科普设施,丰富涉农科普内容,加快推进农村“科普e站”建设和应用,将“科普中国”优质资源送达农民。
六、规划实施
“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是未来五年统领肥东科技创新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必须加强党的领导,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强化统筹协调和制度保障,确保“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顺利实现。
加强党的领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严格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县委决策部署,把党的领导落实到肥东“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实施的各领域和全过程。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统领,深化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科学分解落实规划目标任务,认真做好年度计划工作。完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增强绩效考评约束力。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和跟踪分析,提出预测、预警意见和实施建议,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社会监督。
强化要素保障。把人才作为现代化建设的立足之本,优化人才结构,重点培养和引进与我县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管理人才,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依托创新平台,通过项目合作、技术入股、特聘兼职等方式,大力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加强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财政性资金优先投向规划确定的重大战略任务,引导金融要素资源配置方向和结构,畅通银企对接渠道,拓宽资本市场融资渠道,深化产融合作,更好服务县内重点行业、重点项目、重点企业。
突出项目支撑。紧紧围绕国家和省市投资导向和重大战略以及我县发展实际,谋划提出有前瞻性、带动性的大项目,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实施支撑规划目标推进落实。建立常态化项目谋划工作机制,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储备库,实行动态管理、滚动实施,推动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和省、市重点项目计划。强化项目服务保障,落实项目服务责任,紧盯项目建设关键环节,摸清关键阻点,研究制定协调解决方案,制定问题清单、措施清单、责任清单,确保项目顺利完成。
推进规划实施。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实施责任,严格按照职能分工,各司其职。坚持规划定方向、财政金融作保障、其他政策相协调,构建发展规划、财政、金融、产业等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加强规划任务落实和评估考核,提升规划实施监测和评估能力,在规划实施地年度、中期、末期,组织开展年度计划评估、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并提请县人大常委会审议。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估,作为规划评估考核的重要参考。完善规划实施监督制度,发挥行政监察、组织人事、统计审计等部门的监督作用,完善政府向人大、政协报告和沟通机制,发挥社会各界对规划实施的监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