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健全统一规范的医疗救助制度。执行全市统一规范的医疗救助制度,发挥医疗救助托底保障作用。助力实现城乡医疗救助市级统筹,建立救助对象及时精准识别机制,科学确定救助范围,科学制定并落实重点救助对象分类资助参保政策,确保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对特困人员等给予全额资助参保,对低保对象等困难群众给予定额资助参保。稳步提高住院和门诊救助水平,加大重特大疾病救助力度,统筹设定年度救助限额。实施分层分类救助。建立健全防范化解因病致贫返贫的长效机制。加强医疗救助与基本医保、补充医保和其他社会救助制度衔接,提升重特大疾病保障能力,筑牢民生托底保障防线。
4.完善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费用保障机制。在突发疫情等紧急情况时,确保医疗机构先救治、后收费,对特殊群体、特定疾病有针对性的免除医保目录、支付限额、用药量等限制性条款,实施医疗保障、政府补助、医疗机构减免等综合保障措施,减轻群众后顾之忧,确保患者不因费用问题影响就医、确保收治医院不因支付政策影响救治。通过财政资金、医保基金等共同出资建立重大疫情医疗救治医保应急储备金,防范重大疫情医药费支付风险。落实统筹医疗保障基金和公共卫生服务资金使用政策,提高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支付比例,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有效衔接。
专栏2 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工作
1.提高大病保险保障能力。在完善大病保险保障政策的基础上,规范落实倾斜支付政策。
2.夯实医疗救助托底保障。通过明确诊疗方案、规范转诊等措施降低医疗成本,动态调整年度医疗救助限额,合理控制困难群众政策范围内自付费用比例。
3.建立救助对象及时精准识别机制,加强部门协同,做好各类困难群众身份信息共享,及时将符合条件的纳入医疗救助范围。
4.健全防范化解因病致贫返贫的长效机制,强化高额医疗费用支出预警监测,依申请落实救助保障政策。
5.健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机制,鼓励商业健康保险和医疗互助发展,壮大慈善医疗救助。
6.引导实施合理诊疗,促进有序就医,严控不合理医疗费用。
5.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巩固拓展医疗保障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将脱贫攻坚期内的超常规保障政策转化为通过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制度实行常态化保障,确保特困人员、低保对象、返贫致贫人口、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等农村低收入人口稳定纳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范围,合理确定农村医疗保障待遇水平。
6.完善生育保险政策措施。完善生育保险支付生育医疗费用及生育津贴制度,推进生育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改革,住院分娩按病种支付,产前检查按人头支付,控制生育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降低生育成本,提高生育保险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成效。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生育医疗费用待遇保障水平。
7.促进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健全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与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功能,促进各类医疗保障互补衔接,在保障公平基础上,提高重特大疾病和特殊困难群众的医疗保障水平。执行统一规范的全市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职工大额医疗费用补助、公务员医疗补助及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等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丰富健康保险产品供给,探索政府少量出资,保险企业主动让利,群众主动参与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开发,用足用好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政策,研究扩大保险产品范围。鼓励社会慈善捐赠,统筹调动慈善医疗救助力量,支持职工医疗互助和网络医疗互助健康有序发展。鼓励支持罕见病用药多渠道保障机制。落实市医养结合工作指导意见,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出台支持医养机构规范发展的相关政策。跟进国家和省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积极申报长期护理保险试点,逐步建立失智失能等困难人群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三)健全稳健可持续的筹资运行机制
1.完善筹资分担和调整机制。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政策,逐步建立稳定可持续的多渠道筹资机制。适应新业态发展需要,完善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缴费方式。均衡个人、用人单位、政府三方筹资缴费责任,优化个人缴费和政府补助结构,研究应对老龄化医疗护理负担的多渠道筹资政策。争取加强财政对医疗救助投入,在平稳过渡的基础上,拓宽医疗救助筹资渠道,积极倡导社会公益金、慈善捐赠资金等支持力度。
2.巩固提高统筹层次。按照制度政策统一、基金统收统支、管理服务一体的标准,按照省级统筹的工作部署,完成分级管理、就医管理、医疗服务监管的各项工作任务。建立与统筹层次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与经办服务体制。做好与基本医保管理层次协同,配合市级探索推进各类补充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的市级统筹,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高抗风险能力,最大限度惠及困难群众。
3.加强基金预算管理和风险预警。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科学编制医疗保障基金收支预算,加强预算执行监督,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分类开展职工医保基金和城乡居民医保基金中长期精算,构建收支平衡机制,健全基金运行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定期开展医保基金运行分析。提高基金预算管理水平。推动化解基金运行风险由主要依靠征缴收入增长向主要依靠基金使用绩效提高转变,促进基金中长期可持续。
专栏3 医疗保障基金管理工作
1.与税务部门加强协作配合,全面理顺医保参保登记、保费征管、权益记录等管理体制。
2.建立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经济发展指数等相挂钩的医保筹资机制。
3.严格医保基金预算管理。
(四)建立管用高效的医保支付机制
1.落实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着力提升医保药品保障水平。根据国家医保局和省市医保局动态调整发布的医保药品目录,及时做好目录各项目的匹配对照审核工作。全面消化未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的药品,加强医保医用耗材、医疗服务项目管理。将《药品目录》和相关政策落实责任纳入协议管理,实现医保用药安全合理。加强医保目录落地情况监测,完善国家谈判药品供应“双通道”机制,提高医保药品可及性。
专栏4 落实医保目录药品工作
1.组织开展药品目录落地情况的监测评估,推进目录落实,执行全市统一的支付标准。
2.执行全市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管理措施,落实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
2.全面实行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完善医保基金总额预算管理,科学制定总额预算。健全以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DIP)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机制,实现医保支付更科学、更精准、更高效。常规住院病种实行DIP付费全覆盖;精神类、康复类等住院时间较长的病种实行按床日付费;基础病种实行 “日间手术”付费;执行市级门诊支付方式改革政策,跟进实施门诊按人头包干结合门诊病例分组(APG)付费,构建门诊和住院费用支付方式改革闭环。开展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健全中医适宜技术病种按日间病床付费、中医门诊按病种付费机制,开展中医病种按病种分值付费,实行中西医同病同效同价。健全医疗保障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协商谈判机制,形成与医疗机构共治共享的格局。
专栏5 多元复合医保支付方式主要类型及改革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