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注:1、人均指标按常住人口计算;
[ ]为五年累计数。
第二章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打造“三创”高地
坚持把创新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区、人才强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简称“三创”)的良好发展环境,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三创”高地,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第一节 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一、加强高端平台
聚焦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加强物联网开放实验室、华为(福州)物联网云计算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和重大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发挥国家级、省级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平台作用,加强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和重点行业国际国内标准修制定,解决行业共性、关键性技术难题。高标准建设光电信息创新等技术创新平台,积极筹建纳米级数字图像传感器工程实验室。
二、构建创新平台体系
以高新园区为依托,串联马江、长安、琅岐,构建创新创业创造三级联动科技创新平台、创业孵化平台、产业培育平台,促进产业创新。支持“三创”载体建设,发挥中软国际龙头引领作用,打造“解放号”云上软件园信软件生产基地,发挥中电合创行业领先优势,建设泛在电力物联网生产基地。加强新型众创空间建设,充分利用存量商务楼宇、老厂房等资源,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培育孵化链条,推进企业产品研发。
第二节 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一、培育创新创业主体
建立健全财政性科技经费稳定增长机制,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持续推动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加强领军型科技企业培育,支持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培育“马尾创造”先锋队;加强高成长型科技企业培育,强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积极打造“小巨人”企业和行业“单打冠军”;加强初创型科技企业培育,持续形成一批科技型小企业。健全科创型上市企业发现、培育、服务机制,建立“科创型企业上市培育库”。力争到2025年末,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倍增达245家。
二、激发创新主体活力
全面兑现落实企业研发经费分段补助、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研发补助、新型研发机构认定及奖励、创新平台建设补助等激励企业创新政策。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鼓励、扶持自主创新产品的研究和应用,落实工业企业优秀创新产品奖励和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应用示范等政策。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改造升级,加快传统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加快新基建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广事前立项事后补助、奖励性后补助、共享服务后补助和重大项目配套补助等资助方式,激励企业不断加大创新投入。
三、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
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联动机制,鼓励企业与省内外高校院所共建集研究、孵化和产业化于一体的产学研用链条,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围绕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加强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性技术攻关,建立产业重点攻关技术目录(库)。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构建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转化机制,努力争取对接更多优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载体建设,引进专业化技术经纪人队伍,加速先进科技成果与产业精准对接。
第三节 优化“三创”生态环境
一、强化创新型人才集聚
坚持以产引才、以才促产,积极引进、培育一批重点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层次人才。推广“以企业家培育企业家”模式,打造有开拓精神、前瞻眼光、国际视野的优秀企业家队伍。支持企业自主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深化产教融合,支持重点企业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人才工作室,建立企业首席高级技师制度,发展国家级、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鼓励企业与高校、职业学校合作,开设物联网、光电等专业,为产业发展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撑。健全人才服务体系,在创新创业、实践锻炼、快捷落产、人才公寓、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保障。
二、推动科技金融融合发展
加大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增强金融对核心区域、重点产业和关键环节的服务能力。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实施梯度培养和分级支持,进一步培育做大新兴产业及优势产业。以市场为导向,充分调动金融机构、民间投资和市场主体的积极性,鼓励银行资金、创投基金、民间资本等投向创新领域。大力推广“高新贷”“科技贷”等特色金融产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
三、实施专利质量提升工程
推动“知识产权贯标+专利导航”工作,进一步提高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意识,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运用,推动企业开展《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认证,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施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鼓励大型企业开展专利布局、保护产业安全、引领产业发展,引导中小微企业充分利用原始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创新成果转化等优势提升竞争力。推进“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推进专利纠纷调解工作,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信用体系,力争2025年全区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70件。
四、推进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建立“三创”工作联动协调机制,在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创业孵化、融资服务、动态监管等方面汇聚合力。建立和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加快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价值链、人才链有机融合,在人才评价、流动、引进、培养、激励机制等方面发力,建立高技术企业成长加速机制。创新科技计划管理机制,拓宽科技特派员选认渠道,在农业科技推广、乡村文化振兴、创新创业服务等领域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型企业等合作,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第三章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培育高质量发展动能
实施“12345”工程,扶持大龙头、培育大集群、发展大产业,打造以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第一节 做强先进制造业
一、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实施新兴产业培育计划,谋划和实施一批产业链延伸和升级项目,推动物联网、光电、新型汽车电子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物联网产业。用好国家级物联网产业基地品牌,聚焦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管网等物联网应用服务领域,着力促进与物联网应用相关的产品与设备研发,建设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等应用示范工程,树立物联网产业“马尾坐标”。以物联网开放实验室、物联网创新发展中心建设为抓手,加快发展物联网技术和产品,推动物联网标准制定,深化物联网产业链协同创新,打造成为领先的物联网创新和服务平台。
新型汽车电子产业。支持星云股份、朝日环保等企业增资扩产,衔接上下游企业。鼓励慧翰微等企业朝OBU等V2X领域拓展,积极引进大唐高鸿等国内外知名车路协同厂商,建设车联网系统。整合超宏自动化等汽车配件制造企业资源,形成“研产销服”一条龙,“储充测”一体化的生态系统。
光电产业。发挥光电晶体材料、光学玻璃镜片和光电元器件技术优势,着力延伸光模块器件、光学镜头传感器、手机摄像头等光电领域。对接国家、省、市光电产业协会,加快引进光电企业,推动均和云谷光电物联网产业园、福光股份精密及超精密光学加工实验中心、福光红外·机器视觉产业园等项目建设。
二、建设三大基地
物联网产业基地。围绕“信息识别产业中心和传输通信产业中心”的发展定位,以“数字马尾”建设为抓手,打造“家居健康产业链、车船物联产业链、智能工业产业链,着力构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推动物联网产业实体化,依托物联网创新发展中心,强化基地公司的集成、牵头作用,引导物联网企业集聚发展。发挥福来德的引领作用,引进高校及科研院所飞控及制造技术,打造无人直升机产业基地;发挥中电合创行业领先优势,建设集创新体验、研发测试、培训及生产于一体的泛在电力物联网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