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红色新城示范”为引擎,引领发展振兴。将灵关建设成为安全宜居之城、活力宜业之城、和谐宜养之城、红色宜学之城、生态宜游之城。围绕打造全省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县城功能疏解样板,按照一年开局起步、三年基本成势、五年全面成形、七年全面疏解目标,全力推进红色新城“头号工程”建设,着力建成防灾减灾避险重建、基础设施恢复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重建机制创新优化的示范,加快建成带动全县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动力引擎”、展示全县现代化建设成效的重要窗口。
——以“四化同步推进”为路径,着力固本强基。立足发展基础,以新型工业化主导、信息化引领、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固本,推动绿色发展做大做实做强。启动信息化建设,实施制造强县集中攻坚行动,推动工业中高端化、集群化、绿色化发展。加快构建“一核一芯两翼”县域发展新格局,补齐城市建设短板,完善中心镇功能。大力发展高端农业、高水平农业、高质量农业。
2023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之年,更是宝兴加快推进绿色发展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攻坚之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省市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县委十五届四次全会确定的总任务、总定位、总抓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大力实施“十大提升行动”“五大攻坚行动”,坚持一手抓灾后恢复重建和县城功能疏解、一手抓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县域经济社会稳中向好,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宝兴新征程。
2023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建筑业总产值增长50%,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完成市下达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目标任务。
为确保实现以上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坚持大干快上,全力打造灾后重建“样板”。统筹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和县城功能疏解,大力实施重建质效提升行动、县城功能疏解提升行动、地质灾害高风险区群众避险搬迁攻坚行动,全力打造践行重建新路推动发展振兴的样板。
全速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按照“一年全开工抓质效、两年全完成展形象”要求,加快36个、14.04亿元的重建项目建设,力争林区道路恢复重建等14个项目全面完工,完成投资10.81亿元,确保时间过半、任务超过半;大力实施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推进85个地灾防治项目建设,完工29个、完成投资1.2亿元,奋力推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走在全市前列。
稳步推进县城功能疏解。严格对照时间节点要求,重点抓好“三疏解一拓展一配套”工作任务,加速推进23个、15.53亿元的县城功能疏解项目建设,力争灵关中学改建等3个项目全面完工,完成投资6亿元。按时完成县城地质灾害高风险区群众避险搬迁任务,有序推进公共服务、行政功能疏解,积极探索打造全省地质灾害高风险地区功能疏解样板。
(二)扩大投资消费,拉动县域经济持续增长。发挥投资关键作用和消费基础作用,大力实施项目攻坚提升行动、市场主体培育提升行动,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狠抓重大项目攻坚。精准对接国省市重大规划、重大战略和政策投向,谋划储备一批重大项目,常态化储备项目总投资保持在1000亿元以上。落实“分工负责、分线作战、点长落实”等项目推进机制,严格“红黑榜”通报和定期拉练调度,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全力保障重大项目建设。实施省市县重大项目100个以上,完成投资超70亿元,其中重点谋划实施标志性、引领性重大项目15个。坚决打好跑项争资大会战,力争到位无偿资金、专项债券10亿元以上。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探索推进EOD模式,创新机制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资,坚决杜绝低效无效投资。
全力促进消费回暖。加快布局消费集聚区,打造特色鲜明的文旅休闲街区、文商旅综合体2个。积极开展线下线上融合促消费活动,紧盯五一、暑假、国庆等重点时段,筹办“冰雪节”“上九节”“枇杷节”“有机年货节”等线下促消费活动,通过常态化发放消费券、减免门票等线上促消费方式,不断丰富消费供给,带动住宿餐饮、交通物流、文旅市场、农产品销售等行业加快回暖,力争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年增长8%。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坚决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扎实开展“五经普”工作,认真落实各级“两稳一保”政策,常态化开展下沉驻点服务,全力为市场主体纾困解难。用活扶持激励政策,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完成个转企10个。持续实施“1512”企业培育计划,保持产值50亿元以上企业1家,力争新培育10亿元以上企业2家、1亿元以上企业7家、5000万元以上企业11家。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用好金融政策和金融工具,积极组织“政银企”融资对接。
(三)加快转型升级,培育壮大“两大百亿”产业。强化主导产业引领,大力实施产业能级提升行动,把项目作为工业发展的“牛鼻子”压茬推进,加快构建特色鲜明、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