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扎实做好耕地保护,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加快推动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推进粮油高产示范建设,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1.1万亩以上。聚焦以生态家禽为主、绿色蔬菜为辅的“一主一辅”产业体系,依托温氏、德康等龙头企业全力扩大肉鸡养殖规模,着力招引农产品加工项目3个,全力推动养殖屠宰冷链全产业链等项目建设,全面加快农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着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培育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家、家庭农场5家、种养大户200家、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10家。
加力改善宜居环境。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大力推进15个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持续推进农村“五治”,全面完善农房建设规划、制度、监督体系,分类统一农村建房风貌,探索推进“集中建”试点;持续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全面整治31个村生活污水、10处黑臭水体;提升改造农村生活垃圾收运收集点80个,建设治垃圾示范村23个,有力推动农村湿垃圾就地消化;持续巩固农村改厕成果,新建农村公厕5个;持续加强婚丧陋习和滥办酒席问题整治,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五)奋力厚积科技人才基础。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大力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动发展动能加快向创新驱动转换。
打造优质教育体系。大力实施“公办强校”工程,加快推进卫城小学改扩建、东原朗阅学校、新店东风第二幼儿园等20个教育项目,持续强化师资力量补充及优化,新增幼儿园、小学、初中学位各2880个、8055个、2400个,全力提升基础教育供给水平。加快引入实验三中、环西小学、华麟学校等优质教育资源,努力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差距。严格落实“双减”要求,持续开展校内减负提质。发挥家庭教育重要作用,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打通人才供需渠道。抢抓“四城”联动发展机遇,重点围绕贵阳市“1+7+1”产业发展,全力实施人才引、育、用、留“四大工程”,依托贵州(清镇)职教城科技创新、人才聚集优势,搭建优化政校企合作平台,建立完善“院校+园区”工作机制,大力推动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一批一流的“院校+企业”实训实践基地,推动实施一批产学研协同发展示范项目,实现人才向产业企业聚集的定点对接、定制培训、定向输送,完善人才服务机制,稳步提升职业院校毕业生就地就业率,广泛吸纳更多高校毕业生汇聚清镇。
构建科技支撑体系。借力与贵州科技城、贵阳大数据科创城联动优势,深入实施“百企引领”“万企融合”行动,促进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招引电子信息制造、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重点企业6家以上,培育潜力大、成长好、市场广阔的数字产业优质团队1个以上,推动优质省级、市级科技项目和大数据融合类标杆项目5个以上,打造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数字化转型升级的示范企业40家以上,大力支持贵阳市铝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与贵阳市赤泥综合利用研究院围绕赤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开展课题研究、转化科研成果。
(六)奋力擦亮生态清镇品牌。牢固树立“两山”理念,统筹推进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处理好发展与保护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优化生态环境质量。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打好污染防治“五大攻坚战”,全面巩固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成效,严格落实长江流域十年禁渔,加快打造红枫湖生态功能示范区,持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全力推动矿山生态修复,科学推进水土流失、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抢抓“双储林场”建设政策机遇引导多元主体参与林业建设,持续改善林分结构,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保持在95%以上。
加快绿色发展转型。统筹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持续深化清镇经济开发区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深入推进“源头减量、过程控制、纵向延伸、横向耦合、末端再生”生产方式,助力企业科技创新、数字赋能、绿色改造,加快发展再生铝循环产业、新型建材特色产业,推动园区产业链接、循环耦合,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全面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建立形成集约节约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的经济体系。
健全生态保护机制。健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和网格化监管机制,严格落实“林长制”“河(湖、库)长制”,推动环境监测监管向深度与智能化转变。健全完善行政执法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充分发挥生态环保法庭作用,重拳打击非法开采等破坏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探索推动同贵安新区等搭建红枫湖饮用水源地“跨区域”合作保护机制,优化完善领导干部履行生态保护职责专项述职、群众专项评议制度,坚决守好贵阳贵安人民“大水缸”。
(七)奋力激发改革动力活力。坚持改革直面市场、直面民生,抢抓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机遇,以改革破难题、以开放促发展,全面激发发展活力与动力。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持续推进4家市管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理顺体制机制,完成AA主体信用评级,全面激活国有资产。大力“引金入清”,加快搭建政企银融资平台,做强融资担保体系,着力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持续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改革试点,积极探索“1+1”混合发展模式壮大村集体经济。深入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推动完善高质量发展统计体系,加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监测研究,改进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及中小微企业统计监测和核算,组织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