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推动扩投资促消费畅流通强要素,着力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上奋力跃升。一是发挥投资关键性作用。围绕“四化”及“两新一重”等重点领域,滚动储备项目100个,实施省州重点项目45个,固定资产投资73亿元以上。项目化推动工业、城镇、农业、旅游分别完成投资53亿元、11亿元、5亿元、4亿元以上。强化基础设施投资,启动岔河水库、城南污水处理厂、经开区污水管网等项目建设,秀峰水库下闸蓄水,努力创造甲摆水库开工条件。启动110千伏南简变扩建工程、南简—兔场35千伏线路建设。启动省道S205麻尾段改造。加强项目联评联审,健全项目推进机制。二是发挥消费基础性作用。坚持消费生产双向发力、线上线下双管齐下,新增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15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亿元以上。完善商业布局和功能,提振住宅、汽车、家电等大宗商品消费,发展首店经济、夜间经济,释放农村消费潜力,开展促消费活动10场以上。结合盘活闲置资产,推进二手车交易、快递物流等专业市场划行归市。三是发挥流通先导性作用。深化“物流+产业”,发展物流快递生产性服务业,提升产业、市场、物流联动效应。建设黔南南部物流快递集散中心,升级“一云仓三中心”,新增优强电商企业5家以上,网络零售额1.8亿元以上。四是发挥要素保障性作用。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建立项目前期工作“资金池”,滚动式推动项目,积极撬动社会资本。千方百计争政策、争项目、争资金,新增各类资金11亿元以上。推动政金企精准对接,发展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实体经济贷款增长10%以上。抓好土地综合整治,新增耕地1450亩、水田2600亩。盘活国有存量建设用地2000亩以上。
(六)用好改革创新关键一招,着力在教育科技人才赋能高质量发展上奋力跃升。一是打造教育强县。推动独山教育持续领跑黔南、迈向全省前列,把独山打造成出名生、育名师、创名校的“教育强县”。高级中学复评升类二类示范性高中,兴农中学创建省级示范性高中,一中、五小打造全省公办强校示范校,创建国家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申建六幼,创办六中,加快五幼、新二中建设,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6%和96.25%。深化“产教融合”,县中等职业学校创建“强基”工程学校。壮大全省预科教育基地。巩固“双减”成果。深化“县管校聘”改革。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二是强化创新驱动。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实行重点科技项目攻关“揭榜挂帅”,深度融合产学研用,推进产业协同创新,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5%,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家、科技型企业12家、科技项目30个以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专利授权110件,技术合同交易额达2.7亿元。支持东峰锑业筹建东锑学院。支持建设国家油桐生物产业基地院士工作站和全国首家油桐产业研究院。三是推动人才汇聚。实施“百泉回流”工程,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100人以上,打造人才基地2个以上。培育“轴承工匠”“油桐工匠”劳务品牌,培育示范区建设工匠人才10名以上、技能人才200人以上。培育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农状元”,农村实用人才达7300人。拓展“人才之家”服务功能,探索柔性引才,全面建设青年友好型成长型县域。四是深化重点改革。聚焦新国发2号文件多做试点型探索、多出改革性成果,深化省域南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一县一试点”改革。发挥国资国企公共投资领域关键作用,推动恒源壮实体、金晟强工业、鑫凤稳投资。强化预算绩效管理。深化统计管理、税收征管改革。推动国家级公务用车管理改革出经验。
(七)深度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着力在打造贵州南向开放“桥头堡”上奋力跃升。一是拓展开放通道。发挥独山连接粤港澳大湾区横向节点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纵向支点优势,依托铁路、公路、航空构建立体交通开放通道。贵南高铁独山东站通车,G210都匀阳安至影山公路改扩建工程完工,谋划布局A1通用机场。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加强产业对接、信息互通、市场共享,构建区域产业分工协作新通道。二是打造开放平台。融入“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承接沿海港口功能“内移”,破解要素瓶颈,加快物流内陆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及大宗矿产品交易中心等平台建设,推动南向开放“桥头堡”实现实质性突破。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进博会及贵州•香港经贸交流活动,推动电子产品及零部件等省级产业聚集区申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提升贵州香港(独山)合作园区发展水平。三是培育开放主体。实施外资外贸倍增行动,大力发展跨境电商,支持五金矿业拓展海外业务,培育成进出口额超1亿美元的外贸龙头企业。推动金孟、弘辉炉料进口业务“间转直”,推动星海制造、中臣石材、中科晶元直接对外贸易,挖掘润扬、春禄等存量企业境外注资潜力,扩大锑产品、航空耳机等出口份额,新增实绩外贸企业5家,外贸进出口总额3亿美元。四是大抓产业招商。推动行政资源招商向专业化、市场化招商转变,健全招商项目落地转化考核机制,到位资金固投转化率达50%以上。瞄准产业风口,抢占预制菜等产业新赛道。引进优强企业20家、重点产业项目40个以上,新增重点产业项目到位资金45亿元以上。
(八)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着力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奋力跃升。一是深化污染防治。狠抓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锑污染治理成效持续巩固,县城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稳定。扎实抓好污水、垃圾、固废等污染防治,提标改造宋家桥、城北、麻尾污水处理厂,县城生活污水处理率95%以上、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7%以上。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二是筑牢绿色屏障。落实“三线一单”,优化整合自然保护地,强化都柳江源生态保护和水源涵养,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落实河(湖)长制,创新“林长制+大数据+村规民约”三位一体管理模式,优化生态护林员管理机制,森林质量精准提升12万亩,治理石漠化26平方公里、水土流失26平方公里,矿山生态修复1623亩,森林覆盖率达64.8%以上。加快建设国家森林城市。三是绿色低碳发展。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促进冶金、建材、交通等领域绿色低碳技术应用。推动上峰水泥、东峰锑业创建绿色工厂。提升生态碳汇能力,积极推动林业碳汇交易。通过林木收储、林地流转、林权拍卖实现效益3000万元。通过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评定。深化“国储林+林下经济”模式,培育1个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做好“桐”文章,种植山桐子1万亩;支持鸿发公司依托科技力量推动前端育种、中端加工、后段研发及精深加工一体化发展,种植油桐1万亩,建设油桐加工厂,打造全国油桐生物产业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