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2月1日)

  一要推动教育大提质。坚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入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实质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新区聚集。落实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确保公办学前教育在园幼儿占比达45%以上。全面落实“双减”政策,实施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强基行动,义务教育大班额消除60%以上。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程,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新区优质义务教育公办学校达85%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6%以上。巩固提升第二中学省级二类示范性普通高中水平,积极申创省级一类示范性高中,全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7.4%以上。加快区职校二期项目建设,推动职业教育特色发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教师队伍能力素质强力行动,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

  二要推动创新大突破。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引导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科创、研发、孵化园建设,确保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5%以上,新增研发企业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家、国家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5家、创新平台1家以上。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推进产学研用融合,加快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新科技合作机制,以新型功能材料为重点,围绕产业链供应链部署创新链,引进一批创新主体,强化锰渣无害化处理、钠离子电材料、锰基锂电正极材料等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

  三要推动人才大汇聚。大力实施“引、育、用、留”四大工程,全力建设良好人才生态先行示范区。聚焦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大项目,确保引进高层次人才、青年人才和紧缺人才200人以上。依托东西部协作、乡村振兴项目培训资源,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培育引进一批懂经济、善经营的现代金融、财务管理、资本运作等方面专业人才。组建和航人力资源服务公司,保障高新区人才和用工需求。瞄准重点产业,挖掘和培养一批“田秀才、土专家”,推动农技人员和科技人员下沉一线,带领群众创业致富。加强对“四名”工作室的考核和管理,积极发挥高层次人才传帮带作用,培养一批名师、名医、名家、名匠。用好人才公寓、青年驿站等各种载体,实现服务人才政策举措个性化、多样化、市场化。

  四要推进要素大集聚。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实施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行动,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推进各类要素向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集聚,确保市场化实体化转型取得实质性突破。加强金融牌照申报,确保财信集团获得小贷、典当、市场化担保等方面金融牌照。扎实推进全国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和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建设。持续推进全省“一县一试点”托管盘活闲置低效资源试点改革,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加大农村闲置低效资源盘活力度。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完成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健全“三医联动”机制,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水平。加快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公司培育,促进乡镇经济发展。扩大对外开放。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新增总部经济企业1家以上。借助铜仁货运东站物流优势,紧盯粤港澳大湾区方向,加快推进黔砂出省。强化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建设,拓宽销售渠道,大力推动黔货出山,实现销售额3亿元以上。挖掘增收潜力。立足中央、省、市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向,确保向上争取资金38亿元以上。加大与省、市及金融机构对接力度,力争银行融资批复60亿元、到位资金40亿元以上。组织用地报批600亩、完成土地供应1600亩、处置闲置土地2500亩以上,完成土地出让价款8亿元以上。提高国有企业运营能力,强化国企主体打造,确保国企AA评级达5家以上,上缴国资收益2亿元以上。加快安置区、自建房等不动产办证,盘活一批标准化厂房、闲置公租房,推进建成项目投转固,促进资源、资产、资金有效转化。

  (六)聚焦生态环境保护,全力涵养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改善高质量发展环境。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协调推进降碳、减污、扩绿,让绿水青山越来越美、金山银山越做越大。加大污染防治。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散乱污”清理整治,确保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6.2%以上。严格落实河长制,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河湖生态环境等领域整治提升,确保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和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100%。扎实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确保重点建设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90%以上。加快完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完成污水管网建设改造18千米以上,确保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8%以上。厚植绿色屏障。全面推行林长制,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确保涉林案件查处率达100%、天然林保护率达100%。对森林资源实施树种结构调整,森林覆盖率稳控在65%以上。推动绿色发展。推进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加快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做好“绿色+”文章,推动绿色生态与现代农业、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等有机结合。

  (七)聚焦强公共服务行动,全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生态,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合理配置老城与新区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生活便利性和公共服务普惠性。

  一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以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为抓手,持续推进“3+1”保障动态监测,补齐人居环境、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深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完善安置地基本公共服务。实施1万元以下低收入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增收专项行动,确保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组织化程度稳定在70%左右,人均纯收入低于1万元以下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存量减少到1%以下,脱贫人口增收15%以上。持续加强与东莞南城组团深度对接,加快推进南城组团·碧江区东西部产业梯度转移示范园、粤黔协作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建设。

  二要拓展居民收入渠道。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易地搬迁群众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落实稳就业系列政策,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通过以工代赈等方式拓宽就业增收渠道,鼓励用工企业优先使用本地农民工,促进返乡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确保以工代赈项目投入中的劳务报酬比例达30%以上。引导和鼓励新型经营主体推广反租倒包、股份合作等模式,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盘活农村闲置土地、房屋等资源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加大根治欠薪力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加大有劳动力残疾人等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万人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000人以上。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xn/5139.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