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聚力产业强州,坚定不移增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动能。产业强则经济强,产业兴则百业兴。我们要坚持大抓产业、主攻工业、绿色发展不动摇,推动绿色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推动优势产业链式发展。大力发展资源经济,强化全州资源“一盘棋”统筹发展,切实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做强“滇中硅谷”,确保宇泽三期四期、晶科一期M1车间建成投产,隆基实现满产,启动20万吨多晶硅料项目,力争绿色硅产业产值达500亿元以上。做大“滇中钛谷”,加快龙佰钛白粉和高钛渣、国钛海绵钛项目建设,力争绿色钛产业产值达100亿元。谋划实施一批“风光水储”一体化项目,打造全省新能源发展、“源网荷储”协同发展、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三个标杆”,新增新能源装机800万千瓦以上。建设全省新型储能示范基地,确保远信储能项目满产,加快致信博衍储能电池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配置储能、共享储能、抽水储能、空气压缩储能,确保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
推动传统产业扩能升级。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补强传统产业链薄弱环节。稳定核心烟区,推进烟叶产业现代化,促进粮烟协调发展,做强烟草“第一车间”,推动烟草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改造,完成烟叶收购170万担、烟草产业营业收入210亿元。推进德胜钒钛金属生态产业园、滇中有色延链补链等项目建设。加快释放煤炭优质产能,确保原煤产量达100万吨。推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建设有色稀贵金属储备基地。抢抓“减油增化”机遇,加大绿色化工项目招商力度。
推动新兴产业培强壮大。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动城市运行管理指挥驾驶舱、数字经济产业园、大数据中心、碳汇交易中心“一舱一园两中心”建设,确保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增长20%以上。实施旅游高质量发展“十大工程”,加快推进侏罗纪文化旅游产业园、金沙江生态旅游区等项目建设,打好酒店服务业硬件提升、服务优化专项攻坚战,确保文化和旅游产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做大“滇中药谷”,积极培育大健康产业,打响“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品牌,健全彝医药标准体系,推动“彝药出滇”,做好“医疗+”“康养+”文章,确保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推进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确保商贸物流业和新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
推动园区经济提速发展。启动实施园区提质增效专项行动,持续深化园区“投融建管营”一体化改革,积极争取省产业园区专债资金支持,全域统筹推进闲置低效工业用地盘活提质,让优质资源更好更快配置到好企业、好项目上,确保园区工业总产值增长20%。楚雄高新区要瞄准两千亿园区目标,加快发展硅工业、生物医药、新材料、绿色化工等主导产业,确保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2%以上、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排位上升3位以上。禄丰产业园要瞄准千亿园区目标,加快发展绿色钛、钒钛、光伏制造、数控装备等产业,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达500亿元。牟定产业园要瞄准千亿园区目标,加快发展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循环经济。武定工业园及6个州级特色产业集聚区要瞄准百亿园区目标,推动取得更大突破。
第三,聚力科教兴州,坚定不移夯实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基础。中国式现代化基础在教育、关键是科技、根本靠人才。我们要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联动发展,把教育之基筑得更牢,把科技之光照得更亮,把引才之路拓得更宽。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实施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力争挤进全省教育第一方阵。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中教育提质增效、特殊教育普惠发展,确保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94%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8%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5%以上、残疾儿童入学率99%以上。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加快职教集团组建运行,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快楚雄师范学院搬迁、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搬迁及升本,推进楚雄技师学院改扩建及云南现代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升本。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
坚持自立自强创新。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三倍增”、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户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100户以上、双创孵化平台10个以上、省级众创空间和星创天地5个以上,确保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30%以上。建好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新增新型研发机构2个以上,在新材料、生物医药、绿色食品、育种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7项、开发重点新产品5个以上,扎实推进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加快国家农业科技园建设,深入开展种业振兴“六大行动”,打造现代种业新高地。确保多应用巡天望远镜阵项目投入使用。争取科技引领产业示范县试点。
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健全“1+3+N”人才工作制度,用好人才40条措施,推进“千名硕博进楚雄”和“智汇楚雄”专项行动,实施“兴楚英才”培养、高精尖缺引才、青年人才成长、乡村人才振兴、人才质量跃升等工程,培养“兴楚英才”100名,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100名,选派科技特派员100名,建立州级以上院士专家工作站10个。强化人才生态建设和人才安居行动,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促进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第四,聚力乡村振兴,坚定不移补齐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短板。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内需最大潜力在农村,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我们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动农业增效、农村增美、农民增收。
推动农业发展高质高效。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实施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和垦造耕地行动,持续全域推进耕地占补平衡和补充耕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新建高标准农田30万亩,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70万亩以上。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全链条升级,持续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打造粮、烟、蔬菜、精品花卉、食用菌、现代种业、特色水果、畜牧业等10大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加快核桃、野生菌、中药材、肉牛、蔬菜等特色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建设,打造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新增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0户,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