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聚力“公园城市示范”,呵护生态、精致表达,绘就了人城共生美画卷
积极践行“人城境业”协调发展理念,体现“三遗之城”特色优势,加速呈现雪山里的公园城市,推动“生态优先宜居公园新城”筑景起势。生态底色更加靓丽。坚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化河长制管理,刚性落实、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394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平方公里,修复大熊猫栖息地1.7万亩,节水型社会全面达标建设通过省级评估,空气优良天数317天领跑成都,PM2.5浓度、水质综合指数均为成都最优。以最坚决的态度全面完成154个各类各级环保督察问题整改,灾后农房联建项目整治实施方案通过成都市政府审批,完成首批124个项目刚性拆除整治,发起组建国家风景名胜区河湖专委会并当选首任主任单位,获评四川首批省级生态县,荣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优秀城市。城市空间优化布局。统筹推进“四大结构”优化调整,精心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完成21项市级专规、13项镇级规划编制,积极争取、科学划定“三区三线”,重点区域项目全部有效保障,为未来发展留足了空间。M—TR旅游客运专线实现试运行,“都—四”山地轨道交通完成隧道施工13.8公里,地下永丰站、蒲阳站主体封顶,成灌快铁直达成都东站、南站,全市人民殷切期盼的青城大桥主体工程盛大开工。宜居品质精细构建。科学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改造老旧小区4个,办理既有住宅加装电梯128台,创建“园林式”居住小区9个,新增城市绿地60万平方米,绿色建筑指标列入土地出让建设条件,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达91%。新建城乡绿道36公里,锦江绿道都江堰段全线贯通,植入城市直播间、健身新空间10余处。制定出台成都首个城市管理导则和场镇管理细则,灌口街道及柳河、南桥社区、龙池镇飞虹社区入选全省第二批城乡社区治理示范,打造融创文旅未来公园社区,公园城市生活之美精致彰显。
(三)聚力“产业建圈强链”,科学谋划、精明涵养,跑出了绿色产业加速度
深度融入成都产业生态圈建设,明确6条重点产业链,推动“产业创新开放宜业新城”提速起势。绿色工业积聚“新动能”。食品饮料、旅游装备产业补链强链,正大食品、智创汇享、山东大树签约落地,元气森林首年达产1.5亿元,“天府好水”正加快转化为“经济活水”。总投资30亿元的“中车绿色智能网联交通产业园”签约落地,长峰、都钢完成产能置换技改升级,侨源气体创业板IPO上市,考斯特车桥、科力特机械、中旺科技、华科阀门、海成远创入选省级“专精特新”。现代服务业萌发“新经济”。文旅产业彰显优势,东软文创获评成都市级文创产业园,西街、南街入选成都市级特色文创街区,签约文旅项目8个、总投资289亿元,重大文旅项目投资位列成都榜首。会展产业奋力起势,举办中国大学生电视节等重大会展活动15场,郊区新城唯一入列全省会展创新发展引领区,会展业总收入10.1亿元。东软学院入选全省首批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全年新增新经济企业956家,服务业增加值完成289亿元、网络零售额突破100亿元。都市农业做靓“新灌区”。启动8个万亩粮经复合产业园建设,建成5400亩高标准农田,落地成都保粮稳菜示范基地、七里诗乡现代农业示范园,建成天马粮果产业园,新增成都市三星级以上农业园3个,中泰(四川)生态农业产业园挂牌开园。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都江堰专场活动,荣获省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省级有机食品认证示范区,都江堰猕猴桃成为成都唯一“两部委双认证”地标产品、品牌价值达27.43亿元,都江堰川芎上榜四川十大类地理标志品牌,成功通过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复检复审。改革增效激发“新活力”。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一窗通”“营商通”,推行“交房即交证”1800户、“标准地出让”863亩,公共资源交易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获省政府表彰,获评“川渝通办优质窗口”“2022优化政务(投资)环境优秀城市”。尊重知识、礼遇人才,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通过国家验收,获评全国科普示范县,组建全省首个区县级智库—都江堰青城山研究院,重磅发布人才安居、落户、优教等12条“人才新政”,新增青年人才6500人,吸聚高层次人才149人,都江堰市委党校受中组部委托,编写全国基层干部教材《农村基层干部一线工作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驾马车”建设实务被中组部选定为十佳优质课程,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云天学院入选教育部产教融合典型案例。启动市属国企第二阶段分类改革,优化二级公司资本布局,都投集团实现经营收入55亿元,盘活利用闲置资产14.6亿元,成功获得BBB-国际信用评级,首次在境外市场发行美元债,奋力跻身成都市同级国企第一梯队。
(四)聚力“城乡融合发展”,深化协调、普惠共享,积蓄了乡村振兴新动能
统筹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促进更充分就业和更合理分配,推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新城”幸福起势。精华灌区幸福表达。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在成都市率先完成耕地恢复目标781亩,粮经复合种植面积历史性突破11万亩。实施精品林盘提档升级、川西林盘保护修复项目22个,修缮自流灌溉渠系27.9公里,打造聚源三坝、石羊竹瓦“水美乡村”。深化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推进12宗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落户成都乡村振兴基金首支区域性子基金,饮马川、就溪坡、昴星宿等精品民宿星罗棋布,问花村、朱家湾、拾光山丘等林盘场景美不胜收。全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100万人次、综合收入60亿元,获评四川省休闲农业重点县。共同富裕坚实托底。鼓励勤劳致富,积极拓宽就业渠道,高度关注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保障,“线上线下”开展招聘活动100余场、技能培训1.7万人次,吸纳大学就业创业1533人,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100%,培育8名省级乡村产业“头雁”计划领军人才,成功创建四川省返乡入乡创业示范县。关切特殊困难群体生活,发放低保、残疾人补贴、高龄津贴等9293万元,异地就医联网结算覆盖率达100%,慈善工作获成都表彰。促进社保精准扩面,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28.7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覆盖率95.5%,长期护理保险实现参保人员全覆盖。完成被征地农民参保1172人、安置房产权办证2021户、地灾避险搬迁安置37户,推进桂花苑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切实保障市民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