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坚持以双培育双服务为主线,奋力推动实体经济做大做强。千方百计抓机遇、争项目、强建设、扩投资,拉动实体经济全面提速增长。培育壮大市场主体。聚焦打造三都特色“贵人服务”品牌,持续优化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扎实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面落实助企纾困政策,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鼓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适当放宽担保条件,支持优强企业和具备开发潜质企业融资。深入推进“企业特派员”制度。全面推行“证照分离”,优化企业开办服务,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全年新设立企业400户以上、个体工商户2090户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10户以上。持续加大精准招商。重点围绕农特产品及林木精深加工、文旅康养等特色产业和“四化”建设领域,面向重点区域,聚焦行业龙头,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引进产业项目40个以上,10亿元以上项目2个以上,优强企业10家以上,新增到位资金22亿元以上,项目开工率90%以上、投产率70%以上。全力扩大有效投资。坚持“项目为王”,以省州重点项目为龙头,加快推进周覃风电、凤栖水乡、鸭寨水库等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推进G321坝街至湾滩二级公路改扩建项目,启动G243普安经大河至县城一级公路、污水处理四期、猴场保障性租赁住房等项目建设,全年完成各类重点项目投资65亿元以上。将项目谋划推进作为扩大有效投资的总抓手,围绕“四化”、生态环保、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动态储备项目300个以上。紧盯国家、省、州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向,加强向上对接协调,以项目为载体争资金、争政策、争规划,力争全年获上级各类资金12亿元以上。
(六)坚持以巩固脱贫成果为重点,奋力推动乡村振兴全面发展。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首要任务,不断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创收增收、农村宜居宜业。坚决守好防返贫底线。持续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加强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的动态监测、动态帮扶、动态清零。持续巩固提升“3+1”保障,加大产业、就业帮扶力度,持续增加脱贫人口“四项收入”,确保万元以下脱贫人口减少3.9万人以上。持续为脱贫户、边缘易致贫户购买防返贫保险,牢牢守住不发生返贫致贫风险底线。大力推进乡村建设。加强传统村落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申报创建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示范县,将姑挂、高硐、怎雷、石板寨、雪花湖社区等一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民族团结进步亮点社区,打造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点。争取中央财政衔接资金及东西部协作资金3.5亿元以上,实施民生和产业类项目106个。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完成农村户厕新改建1000户,健全农村污水治理设施“建、管、护”机制,完成行政村污水处理项目5个以上,新改建电网51.36千米。完成5个示范型、22个普及型乡村振兴试点建设。以芒勇水库、鸭寨水库为主要供水源,制定全县南北人饮大水网规划。筑牢乡村治理根基。加快盘活易地扶贫搬迁农村“三块地”,探索搬迁对象迁入地安置社区与迁出地村民委员会双向共管制度。纵深推进“三治融合”治理体系建设,完成10个移民社区居民公约、自治章程等制度规范化修订工作。
(七)坚持以破解难题瓶颈为导向,奋力推动改革开放更加深入。推进更深层次改革、更宽领域开放、更大力度创新,为发展添动力、激活力、拓空间。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实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组建县医疗集团总医院,落实集团总院用人自主权,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推进医保支付改革,落实医保总额付费。持续深化“县管校聘”改革,探索实施“员额制”教师管理,建立镇(街道)教育管理机构,提升县域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统筹推动国有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和市场化运作,增强国有企业“造血”功能。深化城乡水务一体化特许经营权改革,盘活现有资产和完善城乡供水短板,实现供水工程良性运行。深入推进公安机关警务辅助人员层级化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警务辅助人员队伍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聚焦贵州省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目标定位,持续深化东西部协作,探索建立更加紧密合作机制,加快推动东西部协作项目、合作产业园等落地建设,争取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流通企业和大型商超在三都建设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支持特色生物科技、百盛鞋业等外贸企业扩大出口,培育新增外贸备案企业2家,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参加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实现货物贸易出口500万元以上,增长60%以上。
(八)坚持以践行“两山”理念为引领,奋力推动绿色发展再创佳绩。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纵深推进国土绿化行动。严格落实“河长制”“林长制”和森林资源保护“六个严禁”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扎实推进都柳江流域生态修复,重点流域水质达标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100%,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省第一方阵。实施营造林3.5万亩,力争实现村庄绿化覆盖率达49%以上。综合治理石漠化面积20平方公里。全面启动贵州省苗岭山脉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治理无主废弃矿山28.32公顷。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个。积极培育发展绿色经济。充分利用现有300万元碳票授信额度,深入开展林业碳票开发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创新林业碳汇融资方式,实现碳票跨省交易,让全县10.8万亩国有林地资源所净化的空气变成可以流通的资产。持续深化“国储林+N”循环产业链,争取授信放款2.3亿元,实施项目建设6万亩,实现产值5000万元以上。有效利用林下面积25万亩,大力发展“林菌”“林禽”“林药”等林下经济和林产品加工,实现林业总产值5亿元以上。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坚持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深入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推进清洁能源替代工程,加快推进实施三都县天然气、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工程建设,引导各领域新能源利用,逐步扩大新能源车辆在交通运输行业中的应用,实现节能降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