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聚焦“三大主题”,在坚持守正创新上创造新业绩。切实增强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在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在实施主战略、实现主定位上探新路、走前列、作贡献。在绿色发展上闯新路。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五场战役”,统筹抓好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城乡生活污水治理三年攻坚行动,建成小屯、理化等7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启动实施城区排污排水综合治理项目(二期),加快推进清污分流管网、污泥处置设施建设。开工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成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项目。坚决落实长江十年禁渔计划,统筹抓好赤水河流域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严格落实林长制,实施国储林项目9万亩、石漠化治理10万亩,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0%以上,县城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7%以上。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推进生态价值试点EOD项目实施。加快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在人力资源开发上闯新路。建成东西部协作人力资源产业园,加强与上海薪太软公司深度合作,加快方之舟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建设,培育就业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打造“宣慰家政工”“大方漆器工”等劳务品牌。持续推进城乡居民增收三年行动,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政策落实力度,开展职业技能学历双提升培训5000人以上,实现城镇新增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万人以上,推动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组织化程度达7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加大人才引进及职称评审规培力度,提升人才队伍建设专业化、规范化水平。在体制机制创新上闯新路。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借助农工党中央、广州市天河区等对口帮扶平台,持续扩大对外开放。深化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推进金融、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改革,推动国有平台公司实体化运营,加快同省水投集团水务一体化合作进度。实施景区“三权”分置试点改革。进一步探索受地灾威胁群众及有关特殊群体进城购房优惠机制。
(三)聚焦成效巩固,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展现新作为。坚决扛起乡村振兴政治责任,严格落实“四个不摘”,把工作对象转向所有农民,工作任务转向推进乡村“五大振兴”,工作举措转向促进高质量发展。持续巩固脱贫成果。认真落实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政策,加大重点村、重点农户摸排力度,动态跟踪脱贫人口“3+1”保障情况,持续围绕农民增收落实帮扶措施,实现脱贫人口收入增速达15%以上,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深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五个体系”建设,拓展以工代赈项目实施领域,提高群众务工收入。持续用好用活农工党、东西部协作、华西医院等帮扶资源,争取东西部协作项目资金4000万元以上。持续推进乡村建设。实施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工程,创新农村公路建管机制,持续推动“四好农村路”创建。健全农村供水保障“八项机制”,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深入实施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五年行动,建成16座农村生活垃圾中转站,30户以上自然村寨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全覆盖,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运率达100%,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5%以上,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2.11%以上。有效整合政策、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加快推进3个市级、4个县级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持续夯实基础设施。围绕水利建设“三年行动”,推进中小型水库、引提灌、水网连通、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城市应急供排水等工程建设。加快实施220KV金门变、110KV西河变等项目,启动建设500KV奢鸭线二回线路工程,完成农网改造57公里,建成新能源充电桩75个。持续推进安乐至东关、赖石包至小屯、达溪至坝子等三级公路建设,完成农村道路安防设施34公里,力争毕节南环高速公路大方段、321国道羊场至核桃段开工建设。加快推进白布河大桥建设。加大5G网络等新基建项目建设力度,新增5G基站200个。
(四)聚焦项目投资,在增强发展后劲上注入新动能。坚持项目为王,全力争资争项,建立省市重大项目月度推进机制,在“谋、引、推、优”上下功夫,持续稳住经济增长基本盘。全盘统筹“谋”项目。抢抓国发〔2022〕2号、国函〔2022〕65号文件等政策红利,围绕中央预算内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四化”及生态环保基金,聚焦基础设施、生态环保、文化旅游、民生事业、公共服务、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谋划一批产业关联度高、投资力度大、带动作用强的项目。抢抓省发改委与国开行、农发行等8家银行金融支持重点领域项目建设机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持续增强发展后劲。千方百计“引”企业。坚持“一把手”带头抓招商和部门履职抓招商,充分盘活资源优势,建立“招商项目库”和“目标企业库”,围绕新能源、新型建材、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劳动密集型产业及“四化”等领域,面向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开展产业大招商,引进具有技术含量高、成长性好、带动性强的企业21家以上,新增重点产业到位资金70亿元以上,力争新引进产业项目开工率100%、投产率50%以上。多措并举“推”建设。坚持“投资必问效、无效必问责”,规范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全力保障项目合规、高效、可持续,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1.5亿元。通过政府基金投资、资本注入等方式,充分发挥县属国有企业实体化作用,探索创新新型合作模式,撬动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投入,大力提升民间投资占比,力争完成民间投资53亿元。完善项目审批、手续办理、建设用地等要素保障,强化督促调度,推动项目更好更快落地实施。用心用情“优”环境。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助企纾困政策,实施市场主体培育“七大行动”,用好“贵商易”平台,强化“贵人服务·毕须办”政务服务,帮助市场主体纾困解难,有效提振市场主体信心,力争新设市场主体8000家,市场主体保有量达6.6万家。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实实在在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积极开展各类促进消费活动,创新消费场景,增强消费能力,加快恢复市井“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