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贵州省)安顺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1月6日)

  推动城乡联动发展。推进各级各类规划城乡一体化全覆盖,完成市县乡三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分区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开展国土空间专项规划和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推进大中型集中安置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让搬迁群众真正融入城市生活。深入开展新市民安居工程改革试点工作,促进有条件、有需求的农村人口进城购房,更好地满足群众住房需求,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城乡控违拆违力度,维护城乡建设管理秩序。

  各位代表,只要我们持之以恒、不懈努力在城乡统筹发展上下足“绣花功夫”,高标准加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就一定能推动安顺实现美丽蝶变,成为黔中城市群的一颗璀璨明珠!

  (四)聚焦赋动能激活力,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推进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最大限度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和环节,积极推行政务服务由“最多跑一次”向“一次不用跑”转变。持续推进财政增量资金“三个80%”、财政涉农产业资金“2215”模式,分别组建工业SPV公司8家以上、农业SPV公司25家以上,推动产业做大做强。推广应用“安心干”人力资源开发和价值提升数字服务平台,持续助推居民增收、金融增资。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奖惩机制,激发内生动力,推进“划行归企”,完成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支持八大企业集团发展壮大。持续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施“标准地”出让和工业用地弹性出让,提高水、电、气获取便利度。

  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发展跨境电商、跨境旅游、外贸综合服务等业态,壮大开放型经济,新增外贸实绩企业5家以上。支持外贸外资企业向开发区集聚发展,推动茶叶、特色食品、石材、装备制造等优势产品扩大出口,力争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5%以上。深化与广州的协作关系,拓展与南京的情谊交流,巩固与青岛的合作成果,强化与沿海的产业对接,打造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高地。深入开展产业招商大行动,引进优强企业不少于120家,新增招商引资到位资金不少于350亿元,其中工业到位资金不少于182亿元。加强开放平台建设,推动安顺国家高新区尽快进入全国100强,加快安顺经开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办好石博会等展会,提升对外开放影响力。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持续落实好各项助企纾困政策,最大限度减轻企业负担,千方百计稳住市场主体。更加用心用情地深入开展企业服务大行动,帮助企业解决要素保障及堵点痛点问题。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0家、二级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12家、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80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25家,新增市场主体3万户以上、总量达25万户。以“周公吐哺”精神,尊重企业家,服务企业家,为企业家打造大胆创业、安心投资、顺心发展的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各位代表,只要我们持之以恒、不懈努力深化改革开放,始终以改革破难题、以开放促发展,就一定能为安顺高质量发展开山辟新路,激发新动能!

  (五)聚焦打基础强支撑,坚定不移推进创新发展。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坚定不移地开展校长、教师素质和能力大提升行动,深入探索实施激励制约机制,全面激发内生动力,在全市上下大力营造尊师重教氛围,加快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义务教育“公办强校”工程,推进集团化办学,努力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家庭和孩子。深入落实教育“双减”政策,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课后服务水平。聚焦省级示范性高中复评升类,扎实抓好第二轮迎评工作。支持安顺学院转型发展为贵州文化旅游学院,支持安顺职院建设高水平高职院校。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提高至1%以上。深化产学研合作,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家以上,新增省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平台4个,组织实施科技“揭榜挂帅”项目3个,促进转化重大科技成果2项以上,力争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加强科普宣传,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强化人才支撑保障。健全人才“引育用留”机制,完善人才配套服务保障,扎实做好产业、教育、卫生等重点领域人才引进培养工作,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200人以上。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以求贤若渴的真诚态度,真正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各位代表,只要我们持之以恒、不懈努力种好教育“梧桐树”,勇闯科技“无人区”,打造人才“蓄水池”,就一定能让安顺成为创新创业创造的沃土!

  (六)聚焦抓保护重治理,坚定不移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协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

  加强污染治理。全力抓好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等反馈问题整改巩固提升。切实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双十工程”。强化建筑工地、露天矿山等重点区域扬尘管控。加强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监管,解决群众关心的噪声问题。巩固提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加强城市、园区、农村污水处理,持续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果。深入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大土壤污染监管力度,防止发生土壤污染事件。

  加快生态修复。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深入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完成营造林10万亩,治理石漠化45平方公里、水土流失122平方公里。持续抓好长江“十年禁渔”。开展矿山生态修复15座,推进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工程建设。完善生态损害赔偿、生态补偿等机制。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xn/4394.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