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便民利企助基层”优化营商环境活动,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证照分离”、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等落地,深化“一网通办”前提下“最多跑一次”改革,营商环境综合排名力争进入全省第一方阵。优化提升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建强用好“甜城政企服务钉”APP,推行“甜商政企座谈”“项目首席官”服务机制,创建“甜成办”政务服务品牌。推进“双随机一公开”和“互联网+监管”,包容审慎监管新产业新经济,营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环境。
(四)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深入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分层分类开展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坚持开发式帮扶与社会保障兜底相结合,持续推进农民增收。
加快建设宜居宜业乡村。不断夯实“五个振兴”,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抓好“甜城味·大千故里优质农产品”品牌建设,建设“一村一品”特色镇村。持续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能力,整村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加快消除农村黑臭水体。科学规划村庄布局,深入推进乡村客运“金通工程”,持续开展“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加快乡镇通三级公路和3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建设,新(改)建农村公路200公里以上。持续完善农村水利、能源和信息基础设施。
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扎实做好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科学编制县域内片区乡村国土空间规划。深化“311”干部帮扶基层行动,实施返乡创业带头人行动和农村家庭能人培养计划,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00家。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健全乡村便民服务等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推广“枫桥经验”,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夯实乡村治理基础。抓好全国、全省乡村治理示范镇村创建。
(五)加快建设滨水宜居公园城市
着力提升城市能级。坚持规划引领,统筹汉安湖片区、城南新区、内江师院桐梓坝校区等区域开发,有序拓展城市规模。完善城市路网,推进麻柳坝大桥、邓家坝滨江水环境综合治理、麻柳路、东兴大道南延线等项目建设,建成白马北站配套一期工程等项目。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探索老城区改造新路子,改造老旧小区110个,支持有条件的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塑造城市文化内涵,争创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加快完善城市功能。加强城市体检工作,有序推进排水管网雨污分流改造和病害治理,着力整治城市内涝,开工建设市第二污水处理厂二期及管网等项目,建成玉带溪防洪排涝集成泵站项目,加大燃气管网更新改造力度。加快公园绿地建设,开工建设牛牦山公园,建成“百里碧道”50公里,新增城区绿地面积35万平方米,推动实现“开窗见绿、出门见景”。提升公共服务、环境卫生、市政公用等设施水平,打造“15分钟便捷生活圈”,着力提升城市和城镇人口积聚能力,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1.1%。
健全县域城镇体系。支持各县(市、区)拓展城市空间,优化配套设施,提升产业承载能力,高标准建设各具特色美丽县城。支持各县(市、区)发展县域副中心,建设一批中心镇、重点镇、特色镇,推进“两扩两强”改革和扩权强镇改革试点,完成1个以上“省级百强中心镇”命名。
(六)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落实市委《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意见》,加快制定钢铁、焦炭、水泥等重点行业达峰行动方案,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产业。加强“三线一单”成果应用,严格规划环评审查和项目环境准入,进一步强化污染物源头防控。全面推行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高效推进产业园区绿色化、循环化改造,加快企业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提升碳汇能力,稳步推进碳交易工作。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巩固提升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突出扬尘、臭氧、挥发性有机物等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全面推进大气污染防治“五大工程”,强化烟花爆竹全域禁放监管,确保环境空气质量稳定达标。深化河湖长制,落实全国第二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任务,开展未达标断面和重点小流域水质改善攻坚,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确保国、省控考核断面水质持续改善。加大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抓实抓好土壤污染防治。持续强化环境监测执法,精准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坚决整改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做好迎接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准备工作。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高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强化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层层落实林长制,积极推进“全域绿化”,实施“城乡增绿”行动,森林覆盖率保持在33%以上,深化沱江流域十年禁渔,不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抓好环保基础设施运维管理,实施新一轮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逐步实施城区排水系统监测,推广生活垃圾分类“甜城码上收”智慧化模式。
(七)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
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办好“30件民生实事”,确保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落实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加快推进“两病”用药保障人群全覆盖,推进药品、耗材带量采购。促进社保精准扩面,优化残疾人个性化服务,畅通社会救助渠道,做好社会兜底保障工作。抓好“一老一小一妇幼”等重点人群工作,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加强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开展医养结合试点,加快建设养老托育服务体系。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加强住房市场监管和整顿,发展长租房市场,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保持主要消费品供应充足、价格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