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打好项目建设攻坚战。扭住重大项目“牛鼻子”,谋划市域快线璧铜线延伸至潼南,推动重庆至遂宁城际铁路、汉南泸铁路、双江特大桥等项目前期工作,适时启动建设通用机场。健全区级领导联系重点项目机制,倒排工期、挂图作战、跑表计时、对账销号,集中精力推进207个区级重大项目建设,力争有效投资达到273亿元以上。加强项目论证包装,深化项目策划储备,全年争取资金不低于40亿元。优化项目服务,严格实行首问负责制,对投资项目审批实行全程委托代办、专人负责、限时办结。强化项目调度督办,每周集中会审,每月梳理问题清单,每季度举办“四个一批”活动。完善闲置土地清理制度,全面排查企业履约情况,依法处置“僵尸企业”“空壳公司”。
坚决打好征地拆迁攻坚战。高质高效破解征地拆迁“老大难”问题,完成征地拆迁4.5平方公里,全力保障28个重大项目建设。全年储备工业用地不低于5000亩,供应高新区工业用地不低于1500亩、住宅用地不低于1000亩,完成土地出让收入35亿元。集中攻坚征收一批,统筹推进首开区、双江航电枢纽等项目征地报批和拆迁安置,完成铜车坝水库、华电热电联产等项目征拆。扫尾清零拆迁一批,集中力量完成重庆电力高专潼南校区、坤煌食品园二期等项目零星拆迁。预备启动征拆一批,统筹做好遂潼涪江创新产业园、渝遂高速扩能等项目征拆前期工作。严厉打击恶意“抢种、抢搭、抢建、抢挖”和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行为,坚决维护政策的严肃性。
坚决打好营商环境攻坚战。全面落实重庆建设全国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部署要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力争营商环境进入全市第一方阵。探索推行工程建设项目“清单制+告知承诺制”审批服务,水电气办理时限均压减20%以上。强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打造“潼服务·家温度”政务服务品牌,行政许可网上办理率提高到80%以上。建立企业反映问题“直通车”,切实解决项目建设堵点、难点、卡点问题。创新监管方式,鼓励柔性执法,探索推行“免罚清单”制度。健全银政企常态化联席制度,制造业、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达到20%以上,存贷比达到70%以上。
各位代表!产业为先,项目为王。抓项目建设等不得、慢不得、歇不得,我们要迎着挑战上、奔着目标干、用尽力气拼,全力以赴招好商、争分夺秒建项目、齐心协力抓征拆、持之以恒优环境,用我们的辛苦指数换取潼南持续攀升的发展指数!
(三)挖掘发展潜力,全面拓展“四大领域”
更实举措加快改革开放。以更大勇气闯难关、破难题,努力在深化改革开放中取得新进展。深入推进双城经济圈建设。启动建设渝遂高速扩能、潼安大道,加快建设铜安高速。成立涪江流域科创联盟,启动建设遂潼涪江创新产业园,建设成渝现代产业承接和配套聚集区。成立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潼南研究院,共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区。探索遂潼政务服务联办模式,共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联合开展生态环境监测执法,推动涪琼两江跨界流域联防联控。加快对口协同发展,与彭水共建“飞地”园区。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完善监管机制体制,优化重组国有企业,切实降低融资成本,提高国有资本回报率。全面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兜牢“三保”底线。巩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果,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深入推进对外开放合作。依托中新互联互通平台,扩大柠檬、蔬菜等优势产品出口规模。积极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争创中国(重庆)自贸区联动创新区。开展“优质外企进潼南”行动,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0%以上,实际利用外资2000万美元以上。深入推进物流体系建设。织密交通区域网络,启动火车站升级改造,建成东升大桥,提升国省道、县乡道对外通达能力。启动建设智慧物流园区,增强大宗商品“集、疏、散”能力。推广“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新模式,加快建设“潼南绿”冷链物流城市配送中心。开工建设快递物流园,建成邮政营运中心,完善农村电商配送网络。
更严标准保护生态环境。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强化环境综合治理。开展污染物控制和重点行业废气深度治理,提高大气污染防治水平,推动空气质量持续向好。加强机动车噪声污染防治,依法查处重型车超载、夜间飙车等违法行为,强化夜间施工作业审批,创建市级安静小区2个。全面完成中央第二轮环保督察反馈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强化生态保护修复。严格落实河长制,巩固非法采砂综合整治成果,加快建设涪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治理水土流失8平方公里,创建琼江市级示范河流。全面推行林长制,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实施“两岸青山·千里林带”营造林1.72万亩,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强化绿色低碳发展。稳妥推进“双碳”行动,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度挖掘天然气、水电、氢能内部潜力。加快低效闲置用地再开发再利用,创建3家市级绿色工厂。
更大力度改善社会民生。持续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在办好市级民生实事基础上,重点实施15件区级民生实事,尽心竭力解民忧、救急难、兜底线。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完成江北新城中学、小学前期工作,迁建古溪幼儿园、塘坝幼儿园,建成东安小学、青石小学。落实义务教育学校“双减”政策,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生存能力培育,持续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实施高中提升计划,增强师资力量,稳控优质生源,提高教育质量。启动建设职教中心,引进1所高等职业院校,加快建设重庆电力高专潼南校区。创建教师教育学院,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四有”好老师。推进健康潼南建设。加快建设区人民医院创三甲二期工程,建成精神卫生中心、妇幼保健院二期项目,新改扩建4个基层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启动创建二级甲等疾控中心,深化医防融合建设。完成智慧医院建设。持续培育名医名科,创建市级重点专科1个。兜牢基本民生底线。健全就业创业扶持体系,支持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新增城镇就业1.1万人以上。压实农民工清欠主体责任,建设工资支付诚信体系。建成5个镇级养老服务中心、9个村级互助养老点。持续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医保参保率巩固在95%。办好特殊教育、社区教育和老年大学。持续推进未成年人保护,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空巢老人、残疾人等群体关爱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