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通城乡融合发展渠道。开展资中县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城乡融合试点,推进市中区、资中县、威远县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落户城镇,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对常住人口全覆盖,力争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1个百分点。丰富承包地“三权分置”实现形式,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推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有效利用。健全乡村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强化金融支农服务,大力发展农业保险,规范和引导社会资本入乡。分级分类加大城乡基础设施投入保障力度,优化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资源配置,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加快建设成渝地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区
加快区域物流枢纽建设。大力推进成渝高速公路扩容改造、资中至铜梁高速公路、资中至乐山高速公路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隆黄铁路(隆昌至叙永段)扩能改造工程,全力推动绵遂内铁路(内遂段)、成渝铁路(成都至隆昌段)扩能改造开工建设,有序推动内昆铁路(内江至宜宾段)扩能改造等项目前期工作。按照国家示范物流园区标准,加快建设内江国际物流港,开工建设公路物流港,力争铁路专用线建成投运,推动3个县域物流园区建设。实施主城区零散物流企业“退城入港”行动,着力改善物流市场安全发展环境。支持物流企业创A评级,新增A级物流企业4户,物流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0%以上。积极申报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
发展壮大文化旅游、服务外包等服务业。做好“研学游”“水文章”“夜内江”三篇文章,推动罗泉古镇、云顶古寨等保护开发,积极创建“天府旅游名牌”系列、省级旅游度假区、省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支持威远县、东兴区创建天府旅游名县。抓好内江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园D区(一期)运营,招引落地一批离岸外包、软件研发、金融服务头部企业,争创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力争实现服务外包业务总量25亿元。推进县域电商集聚区发展,争创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
激发市场消费活力。积极组织参加第110届全国糖酒会、第二十届西博会、第七届进博会等重大展会活动,持续开展“周周有活动”,鼓励各大商圈、商贸企业开展消费促进活动。大力促进汽车、家居、家电、餐饮等消费,推动奥特莱斯购物广场、港盈·新街里等重点消费场景建成投运。鼓励消费新模式、新热点、新业态发展,探索发展“首店经济”,鼓励发展直播带货、“云购物”等新模式。
巩固外资外贸良好势头。深化口岸合作,对接融入泛亚铁路城市联盟,高效运营“蓉欧+”东盟、中欧、中老等国际班列,全年组织发运进出口集装箱500个以上。蓉欧公用型保税仓库新增监管货值3亿元以上,继续申报运营保税物流中心(B型),启动内江综合保税区规划建设。努力开拓境外市场,常态化参加“川行天下”活动,稳定外贸增长态势。全力开展外资项目招引攻坚行动,力争到位外商直接投资2000万美元以上。
(五)深化改革创新激发发展活力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开展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专项行动,加大市场化整合重组力度,健全国资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现代公司治理机制,做大做强国资国企。深化以绩效为导向的财政预算制度改革,科学划分市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建立健全现代化财政制度。扩大自贸试验区内江协同改革先行区制度型开放,提升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推进园区政务服务集成授权改革。有序推进政府机构改革。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倍增行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壮大行动,引导初创企业入驻科技企业孵化器,推进“天府科创贷”创新应用。积极融入成渝中线科创走廊建设,加大研发投入,大力引进产业人才、创新人才,力争新增市级及以上创新平台(基地)20个、高新技术企业35家。深化产学研合作,积极对接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成果,促进更多成果在内江转化实施。推广应用“内江城市大脑”,加快“数字内江”建设,搭建以“智慧城市”为核心的信息基础设施通用平台。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聚焦降本增效,深入推进市场环境优化、服务提质增效、要素成本减负等11项专项行动,进一步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生产经营成本与合规成本。优化招投标环境,大力推行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评定分离”工作机制,全面加强营商环境监测,努力做到市场主体诉求响应率100%、诉求化解率100%、评价满意率100%。加强涉企违规收费治理,持续开展清理拖欠企业账款专项行动。用好政企沟通平台,深入推进“互联网+监管”、“无接触”式监管模式,实质运行企业部门“双向预约服务”制,健全完善行政检查“双备案”制,着力营造“有求必应、无事不扰”优良营商环境。
(六)坚决守牢安全、生态、耕地、财政金融“四条线”
坚决守牢安全生产底线。认真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全面实行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严厉打击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持续开展城镇燃气、道路交通、建筑施工、煤矿和自建房等重点领域隐患排查整治,统筹抓好防汛抗旱、防震减灾、地灾防治和森林防灭火等重点工作,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切实守护“舌尖上的安全”。健全大安全、大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全力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坚决守牢生态保护红线。以美丽内江建设为统领,坚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强化源头治理,以降低PM2.5浓度为主线,大力推动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减排,加大重点企业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清洁生产改造以及深度治理力度,提升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企业绩效等级,推动大气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强化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巩固提升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大力实施河湖水系水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确保水环境质量持续稳定改善。深入开展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和风险管控,统筹推进“无废城市”试点建设,确保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生态示范创建步伐,抓好各类突出环境问题整改,着力解决好群众身边的噪声、油烟、恶臭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