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招商引资效益。坚定不移招大引强、聚新培优,打开招商引资新局面。围绕“增量”抓突破,紧盯产业发展方向和企业投资动向,发挥商会协会、校友战友等桥梁纽带作用,加大上门招商、驻点招商、以商引商力度。围绕“存量”抓挖潜,全力推动企业回迁,促进总部企业分支机构、供应链企业和关联企业集聚,持续增强楼宇、园区经济密度和属地贡献。围绕“落地”抓服务,对在谈项目及投资意向清晰的重点项目,明确专人全程跟踪,提供问题协调、领办帮办等服务。围绕“效益”抓提升,以提高楼宇入驻率、企业注册率、数据纳统率、税收贡献率为导向,建立完善招商效益评价机制。推动30家企业属地法人化,重点楼宇、园区属地纳税率分别达到60%、80%。引进“三类500强”企业3家、30亿元以上现代服务业项目1-2个、重点企业20家。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把提振信心、稳定预期作为主题主线,用“真金白银”“真情实意”呵护好营商环境,推动市场主体上规模、增实力、提效益。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稳经济政策措施,加大产业扶持、政府采购等支持力度,全力以赴降成本、稳企业,市场主体总量达到12万户。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完善中小企业成长全周期培育体系,强化高成长性企业全程跟踪帮扶机制,新增“四上”企业100家、“个改企”1000家。加强工作统筹与信息互通,力争新登记主体属地纳税率超过90%,新增纳税主体1万户以上。加大金融服务力度,优化融资环境,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协助企业做好直接融资。做优企业直通车、企业服务站,完善政企银资源信息交流平台,推动惠企政策直达快享。常态化开展入企帮扶,及时为市场主体送政策、解难题。
三、在深化改革创新上持续用力,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充分释放发展潜力和动能,向改革创新要动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新增各类创新型企业320家以上,帮助1000名人才在硚口置业安居。
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发挥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引领作用,坚持栽树与育苗并重,打造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建立创新型企业培育库,积极推动“小升高”“规转高”,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4家、高新技术企业8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40家,加快形成企业成长梯队。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支持桥科院、材保所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引导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创建各级研发机构,新增市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平台1个。打造环同济及海军工程大学创新经济带,着力构建以创新街区为核心,众创空间、孵化器、创新楼宇等配套联动的创新体系,打造市级示范园区(楼宇)1个。突出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积极引进培育技术交易、成果转化、知识产权等中介服务机构,力争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2亿元。
持续深化改革攻坚。深化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争取更多项目和资金支持。完善境外物流、金融支付、人才培育服务,高标准打造跨境电商示范园区,加快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建设。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深化“一事联办”“市场准营即入”等省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先行区建设,推出更多利企便民的创新改革举措。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拓展“一业一证”、电子证照“免提交”范围和种类,打造更多品牌示范。
大力引进培育人才。依托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探索采取聘请顾问、兼职挂职、定期服务等灵活方式柔性引才,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围绕重点产业,紧盯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培养引进企业和项目需要的创新型实用人才。强化政企校三方合作,以武汉大学生“英雄杯”创新创业大赛为引领,全力做好大学生校园招聘、创业推介、就业见习等工作,吸引2万名以上大学生来硚留硚就业创业。围绕人才住房、教育、资金等方面需求,全力做好服务保障,实现人才住房应保尽保,不断拓展“硚汇卡”服务范围。
四、在打造美好环境上持续用力,擦亮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聚焦提升城区品质和承载能力,加快补齐欠账短板、持续提高环境质量,城建投资达到95亿元,城市综合管理提质进位。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基础设施提升带动片区开发,全面增强城区综合承载能力。提升行车通畅度,全力配合地铁12号线硚口段、南泥湾大道改造、汉正阳台等市级工程建设,完成古田一路北段高架征收,协调推动南泥湾大道东段建设。建成宝庆街、丰采路等11条道路,加快全新街、丰茂路等8条道路建设,启动宝丰小路、田正街等11条道路,消除断头路3条。提升出行舒适度,改造非机动车道路10公里,更换路灯450套。提升美景共享度,深化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湿地花城建设,加快环汉口绿道二期建设,实现“两带三园”全线贯通、串联成环。建设口袋公园、街头小景10个,新改建绿地面积10万平方米,带动家门口“微度假”。提升城市宜居度,完成1.4公里燃气管道更新改造、惠及居民7万户,建成电力通道5.6公里,新增人防工程2.6万平方米。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统筹好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加强工地扬尘、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抓细“一微克”行动,持续提升空气质量。实施长江大保护十大攻坚行动,严格落实十年禁渔。加强污染源头排查与治理,维护好水源地和两湖水质。完成古田一路下游1.4平方公里海绵城市建设、改造管网缺陷941处,加快老旧小区雨污分流、二次供水改造,启动太平洋地区渍水点改造。基本完成区域土壤环境综合治理。深化环境执法与监测有效融合,推进湿地保护、生态修复等领域检察公益诉讼,依法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认真做好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
加强城市精细管理。聚焦责任明确、协同高效、考核统一,进一步完善大城管工作机制。加快城市运行管理平台建设,实现智慧城市“一网统管”。深化精致环卫,加强背街小巷、窗口地带等区域深度保洁频次,刷新城市颜值。推进景观亮化、立面提升、道路功能优化,打造5条亮点示范道路,谋划打造7个亮点片区。持续开展拆违飓风行动,拆除违法建设20万平方米,创建无违建小区20个。全面推进群租房、农贸市场周边、闲置地块、共享单车等专项整治。深化“无废城区”建设,巩固垃圾分类成果,推动20个示范单位、示范小区提档升级。加强破损道路维修,呵护好照明设施等城市家具。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推动文明典范城市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