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东的最大优势在生态,最靓特质在城市,最好资源在旅游。新的一年,我们要切实放大生态优势、提升城市品位、擦亮旅游品牌,加快实现“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价值转换!
(三)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抬升高质量发展底板。深入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统筹抓好巩固拓展和有效衔接工作,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促进农村农民共同富裕。
巩固脱贫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强化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做好后评估反馈问题整改,提升“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水平,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纵深推进对口支援,切实加强区域协作。深入实施易迁后扶“五基工程”〔18〕,让搬迁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建设宜业乡村。深入实施“3435”计划,让产业能留人、能致富。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健全耕地保护责任机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建设高标准农田8万亩,稳定粮食播种面积92.4万亩。走稳产业发展“致富路”。围绕“一岸线一廊道一山顶”〔19〕,培育新型农业市场主体,打造茶叶、柑橘、药材三个万亩示范带。示范管护茶叶3万亩,提高机采率和夏秋茶利用率,实现茶叶采收“三季忙”。示范管护柑橘6万亩,推动品种改良,唱响柑橘增收“四季歌”。示范管护药材4万亩,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开出药材致富“千金方”。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稳固蔬菜、烟叶、畜牧等产业。完善联农带农富农机制,拓展劳务协作、帮扶车间、公益性岗位等就业渠道,
促进农民增收。打响特色产品“金招牌”。持续提升巴东椪柑、巴东玄参品牌知名度,加快“巴东红”公共品牌创建,推动更多农产品做品牌、提品质,新增“三品一标”5个以上。搭好产销服务“连心桥”。支持经营实体建设仓储设施,建立“从田间到舌尖”一体化冷链物流体系。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直播带货、庭院经济等新业态,依托“832平台”和对口帮扶资源,让巴东农产品畅销五湖四海、走进千家万户。
建设宜居乡村。坚持重点示范、分类推进、以点带面、连线成片,高标准建设朱砂土、江家村等36个乡村振兴重点示范村,辐射带动乡村风貌整体提升。实施基础提升行动。推进水电路网“硬连通”,加快农田灌溉“补短板”,提升防灾能力“抗风险”,健全管护机制“利长远”。实施环境提质行动。深化“一改二拆三清四建”专项行动,推进传统村落和特色村寨保护,完成15个村生活污水治理,改造1000户卫生厕所、2500个卫生厨房,打造1200个花果生态庭院。实施服务提能行动。完善村卫生室、文体广场、快递物流等公共服务设施,形成便捷的医疗圈、健身圈、生活圈。深化供销综合改革,推动“金融村官”全覆盖,实现农民办事“一窗受理”,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建设和美乡村。坚持党建引领,践行“五共”〔20〕理念,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家和人美的善治乡村。强化治理塑造“和谐美”。重点打造土店子省级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样板,加快推进晴帆园等13个试点建设,推动“个别样板”变为“成片风景”。健全基层治理体系,推广乡村治理“清单制”、村规民约“积分制”,用“小村规”撬动“大治理”。强化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和运营,支持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发展壮大。建好队伍提升“素质美”。发挥驻村工作队关键作用,壮大农技推广、致富能人、新型农民三支队伍,建立茶叶和柑橘重点村专家工作站,提升服务“三农”水平。移风易俗厚植“风尚美”。倡导文明新风,弘扬传统美德,持续开展“最美”系列评选,争创3个以上州级清廉村居典型村。
乡村是根,乡愁是情。新的一年,我们要深耕“三农”沃土、沁润百姓心田,在希望的田野上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四)全力保障改善民生,共享高质量发展红利。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发展实绩更有温度、惠民答卷更有厚度。
兜牢民生保障底线。加强普惠性、基础性民生建设,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聚焦劳有所得,搭建就业创业平台,用足就业扶持政策,做好劳动者权益保护,新增城镇就业4000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6亿元以上。聚焦老有所依,解决好老年人身前身后事。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建成城市福利院养护楼、县城养老服务中心,升级3个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实施100户居家适老化改造。全面推进殡葬改革,加快建成县城和野三关殡仪服务中心、10个乡镇公益性公墓及殡仪服务站。聚焦住有所居,筹集保障性住房200套,改造农村低收入群体住房130户,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聚焦弱有所扶,推动社会保险扩面,加大残疾人、“三留守”等特困人员关爱力度,支持慈善事业发展,做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奋力打造全州领先、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教育强县。推进学前教育资源扩容,启动城区普惠托育中心建设,完成东瀼口幼儿园改扩建,新建碧桂园小区幼儿园,新增学位150个以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巩固“县管校聘”和“双减”成果,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建成
野三关民族实验中学综合楼、大支坪中学食堂,完成茶店子中学综合楼主体工程,推进中小学规范化图书馆建设,解决30所中小学供暖纳凉问题。推进高中教育提质创优,完成一中体育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和教学楼维修改造,改善二中、三中办学条件,加快光明高中新校区建设,持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加快职高校园建设,依托县内重点企业建设实习基地,鼓励企业深度参与办学,促进职业教育更好服务经济发展。推进特殊教育普惠发展,落实特殊教育资助政策,提升特校办学水平,实现残疾学生有书读、特殊家庭零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