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大改革。出台《关于推进改革创新加快红安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努力把红安高新区打造成武汉都市圈产业转移承接示范区和武汉同城化发展的桥头堡。严格按照高新区管理机构设置要求,以岗择人、以事任人,配齐配优配强干部队伍。探索并建立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管理体制,从2023年起,在锁定基数的前提下,试点推行高新区企业地方税收收入、土地出让收入全部下划,高新区负责辖区内招商引资政策兑现、土地出让、项目建设、内部运行等各项支出。创新用地机制,推进“多规合一”,形成高新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创新绩效薪酬考核方式,探索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等多种激励分配方式,激发改革活力。
(六)全力以赴推进乡村振兴
建设安居乐业的品质城市。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确保城镇化率提升2个百分点。持续推进“五城同创”暨“城管会战”,加快引进央企开发建设城东片区文体新城,启动红安一中迁建、体育中心等项目建设;加快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补短板PPP项目、竹林大道市政配套工程等建设。依托城西食品工业园和城南片区开发,培育发展劳动密集型特色产业,稳定扩大县城就业岗位。改造老旧小区10个3.8万平方米;完成园艺大道、红安三桥改造,发展大道提升、城区供水管网改扩建及智慧水务二期等工程,刷黑道路13条5000米,建成综合公园2个、口袋公园21个、集贸市场7个、停车场13个,施划停车泊位600个;绿化22万平方米,安装智慧路灯300盏;建成覆盖全域的智慧环卫监管系统。强化公共服务供给,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全面提升县城公共服务配套能力和人口聚集功能。
打造赏心悦目的特色村镇。支持各乡镇创建省级“擦亮小城镇”示范乡镇。积极申报中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以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打造一批田园综合体,建设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纵深推进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扩面提质,继续在全省树标杆、当样板。推进“三山一线”老君山至阳台山段公路建设。提档升级农村公路100公里,路网连通延伸100公里,新建桥梁29座。完成县城至七里等通道绿化131公里、村庄绿化334万平方米。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推进饮用水源地保护项目建设。全面推进党建引领活力乡村,建成一批红色美丽乡村示范点。深化殡葬改革,推进移风易俗,加快于台山生态陵园建设。
缔造物阜民丰的幸福生活。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加快推进七里坪镇和高桥镇乡村振兴及红色文旅基础设施提升PPP项目建设,由点到面,串珠成链,打造一批产业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完善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因地制宜实施一批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产业发展项目,确保脱贫群众长期稳定受益。积极拓宽就业渠道,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支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积极稳妥化解村级债务。
(七)全力以赴深化改革创新
以企业的视角优化环境。坚持刀刃向内治顽疾,深入推进以控制成本为核心优化营商环境,确保在全市居第一方阵、在全省排位进入前50名。以行政审批流程再造为切入点,做实“一门全办”“一网通办”“一事联办”,坚决整治“体外循环”“隐形审批”。以数字化技术手段为支撑,打破信息孤岛、扩大共享范围,推动各领域各环节数据共享互通、精准匹配,开发简明实用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启动政务大数据中心、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和规范市场化社会化中介服务,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以坚定的信念深化改革。全面规范国有资产资源管理,依法有序出让政府资源和特许经营权。全面完成政府平台公司改革,以做大现有资产规模、降低资产负债率、促进市场化转型为目标,加快推进组织架构、绩效考核等改革后半篇文章,清晰界定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力争城投、圆投、旅投资产总额分别达到200亿元、180亿元、50亿元,2023年实现融资50亿元,投资70亿元,真正成为“在市场挣钱、替政府干事、让群众满意”的新型市场主体,更好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和政府治理现代化。持续推进预算一体化改革,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大力推行“非接触式办税”。扩大商事制度改革效应,新增市场主体4500户以上。创新投融资机制,深化与社会资本合作共建,综合运用中央和省预算内投资、专项债、F+EPC、政策性开发性融资工具等方式筹资融资,持续加大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以系统的思维推进创新。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大幅提升企业R&D投入占比、开展科研活动等科创指标,力争科技创新综合指数进入全省三类县市上游。实施优质企业培育工程,培育省级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8家以上,“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5家以上,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20家以上。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打通“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聚集”转化链条,完成科技成果转化6项以上。完善引才、用才、留才机制,帮助企业引进科技副总6人以上。加快推进湖北省薯芋产业研究院、泛家居产业大脑和三一智能建造技术中心实体化运营。
(八)全力以赴增进民生福祉
持续建设美丽红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一体推进“减污、降碳、优生态”,以更高标准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坚持以倒水河流域综合治理统筹四化同步发展,科学划定底图单元,明确安全底线,拟定负面清单,持续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治理水环境、修复水生态。建立流域基本单元差异化考核体系,优化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走出“绿色增长、集约高效”的四化协同发展新路径。接续推进倒水河流域系统治理、倒水高桥河水生态修复项目,开工建设大别山区倒水举水上游水土保护与生态修复(红安片区)、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项目,加快完成金沙湖湿地公园生态修复法国贷款项目前期工作,快速推进农村生活污水综合治理、黑臭水体治理一期、固体废物无害化填埋、餐厨垃圾处理终端等生态环保治理项目。开展危险废物专项整治,确保医疗废物处置率达到100%。推广清洁生产,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全面推行林长制,新、改建油茶基地4万亩,用生物手段防治森林病虫害和森林火灾。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新增造林面积1.86万亩,将林木资源优势转化为森工产业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