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左右;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1%以上;出口总额稳中提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节能减排降碳等约束性指标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九个方面工作:
(一)聚焦新型工业硬实力,坚决挺起发展脊梁。以新型工业化为主攻方向,持续做大总量、调优结构,全力做强新型工业,力争规上工业营业收入突破600亿元。
发展数字经济。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做优做强“一号发展工程”,坚持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双轮驱动”,力争新增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企业10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增长15%以上。推进工业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打造一批数字示范应用项目,力争上云企业突破600家。实施诺贝尔陶瓷、中粮三期等企业数字化改造提升,推动“制造”向“智造”转型升级。全力做旺鄱湖新城,聚焦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两大百亿赛道,规模化扩建科创中心二期、新产业综合体三期等承载平台,建设万邦达能源环保科技创新园、百度智能网联示范基地等项目,推动中科智能港、云育数字智谷、优必选人工智能产业园等项目建成投产,推进电信中部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数智工厂创新中心等项目升级扩能,力争引进数字经济及关联领域项目50个、新增数字经济投产项目30个以上,数字经济营业收入达300亿元,加快打造全市数字经济发展主平台。
壮大产业集群。深化产业链“链长制”,以链主项目为牵引,聚力延链补链壮链强链,加快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加快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园、联科智能终端液晶显示屏、西格玛智能电器等项目建设,推动新四季摄像头模组二期、盛源电子等项目建成投产,打造一批电子信息产业增长引擎。加快推进鑫星绝缘、联丰玻纤、国天成科技等项目建设,推动科院生物聚乳酸、中科鑫星二期、昊瑞新材料等项目早日竣工投产,抢占更多新材料产业市场份额。积极对接氢能产业园落户,加快推进光伏智能组件产业园、磁光电混合存储产业园、电池级氢氧化锂、联悦氢能等项目建设,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壮大。加快推进湖心智慧船艇科技园、翰博科技装备智能制造、大口径发射筒等项目建设,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快推进赛得利高档生活用纸、圣山伞面布等项目建设,不断延伸纤维素纤维产业链条。加快推进二商食品产业基地、玉柱食品、沁心润田等项目建设,推动南山御泉、老字号卤食品等企业扩产增效,做大绿色食品产业规模体量。
夯实园区平台。聚焦要素齐聚、功能齐备、链条齐全,完善园区发展规划,健全“管委会+平台公司”运营管理体系,稳步推进扩区调区工作,不断擦亮“濂溪产业园”金字招牌。加快推进智慧园区、邻里中心、综合管廊、华电蒸汽管道、停车场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基本完成园区路网提升改造,进一步提升配套服务能力。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建5G基站150个。全面推行“标准地”出让模式,加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多途径盘活闲置资源、低效用地,消化利用存量建设用地2000亩以上。注重提高已建成标准厂房使用率,新建标准厂房20万平方米以上。大力开展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行动,加快园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步伐。继续开展“工业直通日”“园区现场办公会”等“常态帮扶”活动,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力争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5家以上。
(二)聚焦项目会战支撑力,积极扩大有效投资。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坚定不移抓项目、扩投资,全力打好项目大会战,不增增强发展后劲。
大力实施精准招商。坚持招大引强,聚焦“高大上+链群配”以及“100·50·20”项目,围绕重点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靶向招商”,瞄准大型央企、头部民企、知名外企,全力招引一批重大项目,力争引进“5020”项目5个以上,在“100”项目取得突破。创新招商举措,围绕产业壮大、链条延伸、集群发展,加强招商项目库建设,大力开展组团招商、产业链招商、乡贤招商、以商招商、平台招商、资本招商,力争全年引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0个以上。突出“六度”标准,加强投资额、纳税额等重要内容履约考核,确保招引项目真落地、见实效。
全力推进项目建设。紧扣政策导向、资金投向、需求走向,积极谋划储备一批重大项目。按照“序时推进、保证质量、大干快上”要求,加快推进32个省大中型项目、169个市重大项目、185个区重点项目建设,全力打好七大领域“项目大会战”,努力推动投资量、工作量、实物量“三量齐增”。坚持每月调度、领域调度、挂点调度,加强督查推进,推动永固实业、华轩建材生产线和恒新检测楼等项目如期开工,志远模具、热转印设备等项目加快建设,药用包装、龙华商务中心等项目建成。开展竞赛比拼,全力推动“五个一批”项目滚动接续。严格实行项目入统“双向告知”,确保符合入统条件项目应统尽统。
着力强化要素保障。积极争取上级预算内投资、专项债券和政策性银行资金,推动更多项目挤进省市项目“笼子”,力争在基础设施、民生等领域争取更多有效投资。用好土地增减挂钩和占补平衡政策,积极争取用地指标。加大对上争取、对内挖潜,全力保障重点项目林地、排污、能耗等指标要素。发挥产业基金效益,健全政银企校合作机制,解决用工需求、融资难题。严控政府投资项目超概问题,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聚焦城镇空间承载力,持续提升功能品质。坚持精建强管,深入实施城市功能与品质再提升行动,全力做优城镇品质,彰显城市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