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代农业。围绕补短板、守底线、创特色、做品牌、强保障的发展思路,稳住农业基本盘,筑牢“三农”压舱石,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持续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完善田间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建设高标准农田4.15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3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9.5亿斤以上。实施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推进绿色食品、绿色原产地等产品认证,发展休闲农业、近郊农业、观光农业,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力争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8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65亿元以上。
改善人居环境。扎实开展治理“六乱”、开展“六清”整治提升行动,深化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强化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开展“美丽小镇”“五美庭院”创建,创建“千万工程”省级示范村5个、“四美乡村”整乡推进示范乡镇1个,引导群众共建共治共享,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推进乡村建设。按照规划先行、有序推进原则,积极实施城乡一体化规划行动,优化城乡用地布局。健全乡村建设实施机制,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往村覆盖、往户延伸,提档升级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区域统筹,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行政村延伸,实现区乡村功能衔接互补。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公共服务,加强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村便民服务站建设,着力构建覆盖区乡村三级高效便民服务体系。深化文明村镇创建,推行殡葬改革,持续治陋习、树新风,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
巩固脱贫成果。严格落实五年过渡期内“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抓好857户2901人“三类监测对象”动态监测、帮扶。以“三链同构、农食融合”行动为契机,规划建设乡村振兴产业园,引导优质企业和资源要素向园区集聚,突出联工带农、联城带乡功能,持续巩固产业扶贫、就业扶贫、金融扶贫、消费扶贫成效,有效衔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八)深入推进民生改善,持续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
积极稳定扩大就业。拓宽就业和增收渠道,支持重点群体就业,鼓励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确保实现新增城镇就业9000人以上、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700人以上。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扎实开展“全劳动周期、全工种门类”职业技能培训和评价取证,完成各类职业培训2.5万人以上、新增技能人才2万人以上,打造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工资决定及正常增长机制,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落实基本养老待遇调整、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政策,推进社保转移接续,扩大社保覆盖面。大力实施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构建城市15分钟、农村5公里社保服务圈。建立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加大低收入困难群体服务保障力度。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养老服务供给能力,增加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面积3000平方米以上,实现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全覆盖。
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实施基础教育攻坚行动,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统筹抓好融合教育和特教提升,新建改扩建幼儿园和义务教育学校9所,加快市一高新校区建设进程,扎实推进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落实“双减”政策,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巩固“学生饮用奶计划”覆盖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持续推进国家级慢性病综合示范区创建工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设紧密型医共体,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加快市第一人民医院传染病区建设,推动乡镇、村(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达标升级,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推进全国健康城市创建,积极组织开展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加快社会足球场和多功能体育场建设,构建中心城区“15分钟”健身圈。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成“舞台艺术进基层”惠民演出330场次,“戏曲进校园”198场次,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科普宣传教育,提升全民健康和科学素养。
兜牢社会发展底线。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实“四方”责任,扎紧“四个口袋”,完善多点触发的监测预警机制,突出“四早”,做到“四应”,持续提升“五种能力”,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反弹的底线。开展存量金融风险三年出清行动、非法集资专项治理行动,加强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坚决守牢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积极稳妥化解问题楼盘。强化预报、预判、预警、预案、预演有机衔接,持续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完成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健全安全生产责任管理制度和隐患排查体系,聚焦食品药品、非煤矿山、燃气、消防、危化、交通等重点行业,开展拉网式排查整改,坚决防止各类安全事故发生。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服务体系,扎实开展“三零”单位(村、社区)创建,妥善化解信访突出问题。深化“一村(格)一警”工作,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