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构建更高水平城乡融合发展格局
推动镇村“创先、进位、消薄”。在抓好城乡融合综合片区、10个省典型镇和15个省典型村建设的基础上,加快谋划新一批典型村,实现镇街全覆盖。支持镇街创先进位,推动长安打造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样板,成为全省第3个千亿镇,推动东城GDP超过700亿元,虎门加快向800亿元迈进。支持洪梅在数字经济培育、千亩连片“工改工”领域争当“消薄”典型,力争GDP超过140亿元。大力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力争减少10个“零分红”村,全市60%以上村(社区)集体净资产超2亿元。镇村经济是东莞的特色和优势,我们要加强市、镇、村“一盘棋”协调联动,让基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发挥。
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强化“四沿”周边农房裸露风貌管控,大力开展横跨主干道的“三线”整治,扎实推进农村厕所、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三大革命”,再启动建设2条乡村振兴示范带,新增1000个“四小园”,选树3000个“美丽庭院”典型户,力争99%以上村(社区)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
“拆治兴”并举推进城中村改造。出台城中村改造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坚持依法征收、净地出让,稳妥实施110个城中村改造项目,推动南城石鼓、万江龙湾等6个整治提升类示范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效,进一步消除重大安全隐患、提升人居环境,严厉打击镇村工业园和城中村二手房东水电违规加价等行为。强化城中村区域管控,规范农房报建审批,每季度开展市域航拍,坚决遏制新增违建。
打造山水城共融共生的城市空间。做强“黄金双轴”主框架,推动黄旗广场、鸿福路轴线整治等工程提速提效,建成运营市民服务中心三期,加快国际商务区华润置地中心、中心公园二期等重点项目开发,打造宜业宜游的魅力城央。建设跨东江迎宾慢行桥,持续打造三江六岸优美滨水岸线。启动莞城粮仓微改造,加快建设东莞记忆首开区,切实守住城市历史文脉。启动黄旗南麓慢行系统建设,推动生态科创区逐步成型。
认真做好对外帮扶协作。建成西藏巴宜区6条乡村振兴示范村,加快新疆三师图市光伏能源项目建设。做好新一批东西部协作干部轮换选派,务实推进与贵州铜仁、黑龙江牡丹江、江西吉安在产销对接、劳务协作、文化旅游等合作。启动莞揭合作园建设,争取将莞韶合作园打造成省级经济特别合作区。
四、大力实施“投资年”行动,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推动工业投资提速扩量。加快已摘地的136宗优质制造业项目开工建设,推动OPPO研发中心等90个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力争七大战新基地固投增长30%以上,完成全市工业投资1400亿元。实施新一轮“大技改”行动,确保技改投资达730亿元。全力保障存量优质企业扩展产能,增资扩产360亿元以上。工业投资是“投资年”的主战场,我们要充分发挥企业和企业家能动性,营造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
全面挖掘基建投资潜力。加快地铁1号线一期、2号线三期建设,启动广深高速改扩建,加快莞深、常虎高速改扩建,推进环莞快速三期、环莞路北延线建设和环城路、公常路升级改造,完成交通投资352亿元。推动500千伏生态输变电工程竣工,加快17个110千伏以上电网项目建设,完成能源投资110亿元。推进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完成7个污水处理项目新扩建,更新改造供水管网500公里,完成环保水务投资127亿元。加力推进千兆城市建设,新建5G基站3900个、充电桩不少于5000个。基建投资由政府主导,是有为政府的重要体现,我们要全面梳理和谋划推动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推动城市面貌、功能、品质加快提升。
强化投资落地要素保障。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开展“清地行动”,完成现代化产业园建设规划,加快万江新村、凤岗金凤凰等重点园区高水平开发,打造一批功能复合、产城一体的新型产业社区。盘活低效土地6000亩以上,完成土地收储1万亩以上,“工改工”拆除整备1万亩以上,城市更新投资700亿元。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新增专项债和专项借款超过400亿元。
积极培育消费增长点。分层刺激消费需求,“一节一IP”打造食、购、游、潮消费新场景。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加强展会线上线下联动,开拓直播电商、即时零售等新模式,积极发展银发经济,加力打造国货“潮品”、莞产好物和特色伴手礼。推进放心消费,新增“线下无理由退货店”360家。力争创建1个省级示范商圈(步行街),全年落户首店不少于30个。我们要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精准激发一千多万人口的消费需求,努力让东莞的消费也能“火出圈”。
五、向改革创新要动力,再造东莞现代化建设关键新优势
将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成为引领东莞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围绕打造产业创新引擎,动工建设散裂中子源二期、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强化“园区孵化、镇街制造”导向,推动一批优质转化项目布局到各镇街。围绕打造高端人才引擎,推动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开办招生、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教学区交付使用,引育一批经营型、创新型高端人才,充分释放人才溢出效应。围绕打造城市建设引擎,大力推进科学公园、国际人才社区等项目,加快打造一座立足湾区、面向未来的科创生态新城。力争松山湖R&D投入强度达10%,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80%,GDP增长10%。
打造科技成果转化高地。推进有组织的科研攻关,积极对接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在新能源、集成电路等领域组建创新联合体,布局实施全行业链条式集成攻关项目。落实产业化绩效奖励,推动至少20个市重大科技项目实现成果转化。加快新型研发机构的二次创业,深化转企改制探索,引导更多硬科技走出实验室、走上生产线。力争高企总数突破1.05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