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企业培优扶强工程。持续加大企业培育扶持力度,落实用于鼓励支持工业企业发展和技术改造的产业扶持资金2000万元以上,新增入规工业企业7家以上,新增30亿元企业1家,10亿元企业2-3家,培育自治区级以上专精特新、单项冠军企业8-10家,保持规上工业企业数量每年10%左右增长。
实施现有企业腾飞工程。促进辖区工业企业做大做强,制定完善工业企业扶持奖励政策,鼓励企业扩容增产、上市融资,对在产值、税收、技术改造、科技创新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给予专项奖励。努力把国际线缆打造成百亿元企业,支持君泰福、南药向50亿元企业迈进。
实施数字赋能工程。强力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力争引进3-5家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企业,加快“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大力推广君泰福提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的先进经验,为我区企业智能化改造升级提供智力支持,新增自治区级以上智能工厂(数字车间)3-5家。
(七)坚定不移稳粮食、强三农,持续推进乡村振兴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我们要着力在优农业、兴农村、富农民三个方面下功夫,打造“美丽乡村+三产融合”的乡村振兴七星样板。
大力发展现代特色产业。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600亩以上,做优水果、蔬菜、中药材、富硒水稻等特色产业,做强亦元生中药材育种基地和朝阳龙门果蔬种植基地。加快推进桂林东站冷链物流园二期及三期建设,推动五里店果蔬批发市场全业态覆盖升级改造。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加快漓东沿岸、朝阳河、大小洲等一批农村防洪排涝工程建设,为丫吉村、岩前村等5个自然村安装自来水。建设华侨侨乡文化史馆和侨乡文化一条街,打造以莲花源、小龙门为代表的一批现代农庄、农耕体验区、乡村旅游区。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农村移风易俗。
推动农村农民共同富裕。开展集体经济“提质强村”三年行动,积极争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盘活农村集体预留发展用地,加快发展华侨“花海经济”、朝阳“观光采摘、农耕体验”等新业态,持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八)坚定不移激活力、勇创新,持续推进政产学研用创新转化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我们要着力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产业发展和企业创新源源不断注入“强心剂”。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大力实施科技“尖峰”行动,力争完成高新技术企业认定50家以上,瞪羚企业认定2家以上,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家以上,培育创建国家级、自治区级以上科研平台1家、研发机构2家。
突出创新要素支撑。努力确保区本级科学技术经费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超过1%。依托桂林电器科学研究院作为广西首家入选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机构的便利,不断深化知识产权领域交流合作,力争全年实现技术交易10项以上,促进成果转化核验50项以上。
加快“人才强区”建设。扩大“七聚人才·星创未来”品牌影响力,发挥就业见习基地、海创基地、人才飞地等平台作用,加快拓宽青年人才成长渠道,支持鼓励年轻干部到工业企业、项目一线建功立业,持续推进“五大人才工程”(11),引进一批卓越工程师、企业高端人才及工业专才50人以上,打造区域性产业研培一体的高级人才培养基地。
持续活跃微循环体系。常态化开展优质产品推介会,建立产业联盟,搭建企业供需对接平台,构建“政校所企”创新转化机制,就近配置资源,畅通区域循环,促进链条式集聚发展,实现互利互惠、共赢发展。
(九)坚定不移提效能、护企业,持续推进营商环境优化
优化营商环境,是政府必须扛起的政治责任。我们要着力打造办事效率高、开放程度高、法治保障高、宜商宜业宜成的一流营商环境,以更大力度帮助市场主体降成本、渡难关、复元气、增活力。
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行政许可事项清单动态管理,深入推进“微改革”(12)和“全链通办”,进一步提高“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推广企业电子印章,健全完善“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运行机制,推动政务服务提速增效。认真组织实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
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落实好上级各类减税降费和纾困惠企政策,全面清理、及时兑现涉企奖补资金。持续加大政府采购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简化优化招投标交易流程,有效降低招投标成本。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引导企业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降低企业用电、用气成本。
提升企业服务水平。全力服务好辖区内所有企业,全力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强化“企业的事就是我们的事”的责任意识,创建“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服务模式,完善“项目吹哨、部门报到”的工作机制,落实区党政主要领导服务企业接待日制度。
(十)坚定不移提品质、惠民生,持续推进民生福祉提升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全年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确保不低于70%,用心用情办好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事无巨细做好群众切身有感的关键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