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

  重点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坚定不移走好产业强区之路

  坚持高质量发展主题主线,全力推动产业高端、集群、融合发展,着力构建“2+2+4”产业发展空间格局,打造传统制造业赋能集聚示范区。

  做强园区平台。编制完善“两带”“两平台”规划体系,大力推进重点产业片区土地收储和项目招引,招大选优并举、内培外引并重,提高集聚平台承载能力。加快印染园区扩容提质,争取扩容至6000亩,高标准规划建设基础配套和公共服务设施,打造全国纺织服装最具特色、最具活力的工业园区。推动更多“双创”资源往南山智慧产业片区集聚,建设以科技孵化、文化教育、创意设计、商贸会展、现代智慧物流等现代服务功能为特色的生态化、智能化产业片区。大力推进“四大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加快精品文具产业园建设,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纺织服装、精细化工、口腔用品产业园,同步做好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土地收储、招商引资、基础设施配套等前期工作,争取用3年时间打造千亿级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百亿级精细化工、口腔用品、精品文具产业集群。

  大力推进“工改工”。完善用地支持、财政激励、税费优惠、产业准入、标准厂房建设等区级配套政策,建立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改造模式,争取全年完成升级改造任务超1000亩,“腾笼换鸟”助力产业升级。立足示范先行,集中力量推进两英龙岭、司马浦仙港2050亩老旧厂房升级改造示范项目清拆工作,以点带面推动村镇集体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打造土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先行示范区。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契机,开展零散低效用地摸排,大力清理“批而未供”及闲置土地,深入挖掘“工改工”资源和潜力,腾挪发展新空间。探索产业准入评价机制和工业用地全周期管理,推行“标准地”“带项目”“带方案”供地模式,实现“交地即开工”。

  打造创新优势。推进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规划建设区轻工纺织研究中心和纺织服装、日用化工等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为企业提供质量检测一站式服务,推动“潮南制造”向“潮南质造”转变。坚持“质量强区”“品牌强区”,实施纺织服装专利、商标和地理标志战略推进计划,引导企业加大产品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力度,扩大“全国服装(内衣家居服)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品牌效应,形成以创新、质量和品牌为主体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落实首台(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积极开展政产学研合作,争取创建一批企业技术创新研发平台,组织申报高新技术企业36家以上。鼓励企业与省、市、区相关院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定点定向培育一批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

  加快融合发展。以织布生产、时尚设计为重点推动纺织服装向上下游产业链条延伸,积极引进织布、设计等企业,以个性定制、创意设计、潮流文化加持时尚消费,推动“服装+”产业融合发展,重构纺织服装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积极加强与市纺织服装协会沟通衔接,谋划建设纺织服装集贸市场,打造集展示交易、电商直播、仓储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的专业市场。顺应产业数字化转型新趋势,配套建设智慧物流产业园区、冷链物流中心,支持区电商产业园和电商直播基地发展壮大,加强与淘宝、抖音等直播平台合作,发展智慧商店、智慧餐厅等新零售业态,促进传统产业线下线上融合发展。

  二、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主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以更高水平改革开放为发展添动力、激活力、提效能。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发挥区领导挂钩企业、政企直通车等机制作用,加强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精准帮扶,更大力度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力促新增市场主体5500户以上。落实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服务性收费,多渠道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建强区金融服务专班,完善政银企联动机制,积极引进农村产权抵押担保和小额贷款融资平台,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深化“放管服”改革,抓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分类改革,广泛推行机关事业单位首交责任制、“清单制+告知承诺制”机制,建立信息化+政务监督为一体的公共服务信息化综合平台,推动政务服务减时间、减跑动、立即办。健全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强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严厉打击侵权假冒、偷税漏税和无证无照混凝土搅拌站、砂土石料场等违法经营行为,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快城市管理领域443项行政管理权限赋予镇(街道)实施,强化镇(街道)财力、土地、金融要素保障,支持镇(街道)根据自身资源禀赋、产业优势和功能定位,做强做大特色镇域经济。抓好区属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探索组建投融资集团,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推动资产资源整合兼并与合作运营,更好服务城乡和产业高质高效发展。全面巩固利用农村承包地确权成果,探索开展农村承包地流转奖补试点工作,鼓励农民通过土地流转收取“租金”、土地入股分红“股金”、土地用工报酬“薪金”新模式,实现“一地生三金”。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土地入股、资金参股、产业带动、引进乡贤等模式,力争70%行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15万元以上。

  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充分发挥侨乡优势,画好爱党爱国爱乡同心圆,把“侨”打造成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连接点,拓展海内外“朋友圈”。引导侨务资源丰富的镇、村积极创建“侨胞之家”“最美侨村”,打造一批引侨、聚侨、留侨的华侨华人交流基地。加强侨批文化挖掘、研究和保护,积极展示大宅华侨文化公园、田中央侨批馆、大寮嵌瓷等侨乡文化名片,让侨胞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侨情。完善涉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探索建设乡情驿站“云上”服务和24小时侨商侨企服务专线等便捷高效办事平台,及时回应侨胞关切,坚决维护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合法权益。完善依法护侨机制,着力解决回国创新创业侨胞工作居留、配偶就业、子女就学等实际问题,妥善处理农村侨房使用权等历史遗留问题,广泛凝聚侨心侨力。紧抓市推进便利华侨华人投资制度专项改革试点契机,健全完善侨情资源库,落实侨资企业、高端人才投资、税收优惠等政策,加强新生代华侨华人工作,积极邀请海外侨领回潮汕故土考察交流,促进信心回归、乡亲回归、资本回归、人才回归。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huanan/1361.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