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坚守粮食安全底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改造高标准农田2万亩,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不少于18.87万亩,产量稳定在2.8万吨以上。依托山西农业大学乡村人才振兴学院吕梁分院,试点推进“渔稻综合种养”项目。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山西大农和绿色牧业现代特色农业园区项目建设,持续深化农业特优产品形成规模扩大影响,全力打造区域公共品牌。
促动乡村宜居宜业。坚持把更多精力往农村倾注、更多资源往农村汇聚,持续创建王营庄、杜家山等乡村振兴示范区,以点带面,提质增效,让农村既有颜值又有质感,成为乡村人的美好家园、城市人的向往乐园。年内,建成车家湾至王营庄“四好”农村旅游路。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治管护”长效机制,持续深化“三治”融合,推进农村移风易俗,让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成为美丽乡村最动人的风景。
带动农民富裕富足。继续落实脱贫人口增收32条政策措施,健全完善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加强衔接资金项目资产管理。全力做好农村集体资产“清化收”后半篇文章,扎实开展“经管强”工作,稳妥推进“三块地”改革,推动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引导工业企业将部分生产环节向农村延伸,持续发挥五里铺产业帮扶车间和农文旅康等项目带农益农作用,努力提高村集体和群众收入。
(五)以攻坚克难的韧劲抓征迁搞建管,让城市的魅力更加彰显
离石是吕梁的首善之区。我们要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拆”“建”“管”三位一体,扩能级、提内涵、塑品质,让这块神奇大地充满活力,富有魅力,不断增强竞争力。
加快项目征迁。配合吕梁市、经开区重点项目建设,加大新安大道、主城到新区快速路等吕梁新城重点项目的征迁力度。完成货源街、文丰路、呈祥路南延三期等市级重点项目征迁的清零收尾。启动滨河北西路拓宽改造、凤山片区、吕梁市第三人民医院等市级重点项目的征迁工作,积极配合经开区做好“太空之吕”等项目的前期工作,确保项目按时开工。
加强城市更新。配合吕梁新城建设,持续实施西属巴、李家沟等5个在建棚改项目建设,推动窑日沟等两山防洪、医疗卫生园区周边环路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盛地社区二期、东属巴社区二期等8个项目的前期手续办理。坚持政府主导,创新融资机制,加快推进袁家庄、六一社区等城中村改造,配合市区体育公园建设,全面启动国运·龙凤居、呈祥苑项目,谋划实施龙山路管网有机更新项目。推进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作。持续深化文明城市创建,让文明真正抓在平常、做到经常、融入日常。
加力管理攻坚。离石城区现有居民小区512个。其中,有物业企业管理的小区258个,单位自管小区116个,“三无”小区138个。2022年,市政府正式将市区物业管理19项市级权限全部下放至离石区,标志着我区物业管理工作开启新篇。我们要及时稳妥做好权限交接、职能衔接、业务承接,通过党支部引领、重塑性改革、制度性约束、市场化运作,实现专门机构管物业,确保“放下来、接得住、用得好”,让物业管理和小区党建有效融合,打造离石小区治理的红色物业新名片。
(六)以真抓实干的作风抓服务强主体,让创业的环境更加“温暖”
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的生命之氧。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创新,全域推进、全面协同、全员参与,致力打造投资兴业的热土,努力培厚干事创业的沃土。
推动改革提效。围绕“三无”“三可”要求,大力开展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全力推动“一时服务”向“全时服务”转变、“解决一件事”向“解决一类事”转变、“便捷服务”向“增值服务”转变。深化“放管服”等改革,推动更多事项“一件事一次办”,让“办事不求人、办事不找人”成为鲜明标识。持续抓好国企国资改革,推动区属国企做大规模,提升运营质效。
强化政策扶企。坚决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全面落实各类优惠扶持政策,清除各类隐性门槛和市场进入壁垒,赋予市场主体更多阳光雨露。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更多领域,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导本土煤焦企业以直接投资、股权合作等方式上马产业转型项目。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作为最宝贵的财富,坚持把企业家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企业家的关切作为第一视角,把企业家的认可作为第一标准,全力打造“企业最有感”的营商环境。
聚力招才引智。在优化人才生态上,我们不设禁区、不设终点。持续完善“引育用留”机制,聚焦重点行业领域开展招才引智,招引300余名硕士研究生优化人才结构。持续推动人才服务提质增效,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消除后顾之忧,打造优质人才服务生态圈,让各类人才得其所、展其华、尽其力、出其彩。
加快平台创新。大力扶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培育孵化器、众创空间、双创基地,全面贯通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用好用足离石区数字招商产业园等平台,力争市场主体增长18%以上、总量突破5万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支持力度。落实“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扶持政策,推动“四上”企业提质增量。
(七)以用心用情的态度抓实事增福祉,让民生的答卷更加优异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我们要始终牢记人民政府前面的“人民”两字,更加关注人民群众“柴米油盐”的烦恼、“衣食住行”的需求、“酸甜苦辣”的倾诉,把群众受惠的事办成、把群众关心的事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