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坚持创新引领,加速培育发展新优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加大创新主体引进服务力度,培育创新创业沃土。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提质跃升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梯次培育工程,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10家以上,争创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坚决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持续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始终秉承“企业家就是亲人,来抚投资就是恩人”理念,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充实“小升规”培育库,对主营业务收入1000万至2000万元的中小微企业靶向施策,新增规上企业4家以上。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采取外部引进、联建共建等多种方式,提升创新和研发能力,新增市级以上研发平台至少1家。
推进科技成果引进转化。探索与燕山大学、建材学院等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创造领军型人才集聚、关键技术攻关、重点领域集成创新的有利条件。支持芯驰光电等高新技术企业与科研院所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设立技术转移中心。探索共建试验、研发、检测平台和转化基地等更高层次合作,推动应用技术转化。年内引进研发新产品、新技术4项,实现科技成果转化2项。
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抓好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落实,设立区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积极引进创投机构。推动科技与金融融合,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等领域支持力度,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落实科技创新人才“飞地”政策,完善科技人才使用、服务、激励等体制机制。支持智勤科技等科技型企业设立特派员工作站,引进一批创新创业团队、产业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育星创天地等一批科创服务机构,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孵化链条,让更多创新成果落地抚宁、开花结果。
(六)坚持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新乡村。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推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坚守粮食安全底线,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建立耕地保护田长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确保耕地保有量39.06万亩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36.67万亩不减少。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1万亩以上,争取高标准农田提升工程1万亩。落实农业项目提升年行动,推进奶牛小镇项目。围绕延伸产业链条,加大农业招商力度,积极引进生姜、西红柿等农产品深加工项目。着眼农业绿色化发展,保持农药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2%以上,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达到40个。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75%以上,以产业振兴助推乡村振兴。
推动乡村和美宜居。巩固提升国家、省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创建成果,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深入推进“厕所革命”,改造和提升农村户厕2900座。完善农村垃圾治理体系,开展就地分类、源头减量试点。继续推进大新寨乡村振兴省级示范区等10个示范区组团建设,打造榆关五王庄、坟坨兴王庄等22个省级美丽乡村。建设“四好农村路”35公里。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促进城乡要素优化配置,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年收入10万元以上村达到70%。巩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打通改革平台村级端口。推进宅基地“房地一体”登记发证工作,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健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联农带农机制,培育一批科技型农业新型市场主体、一批年收入超百万元的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一批年收入超千万元的专业合作社和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一批年收入超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增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100家,创建至少1家省级家庭农场。
(七)坚持建管并重,打造产城融合、山水相依生态宜居新城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发挥规划作用,实施城市更新,让城市面貌更新、颜值更高、魅力更足。
加强规划编制引领。做好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优化中心城区空间格局,调优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更好统筹山水、城市空间功能关系,突出“山水骊城、汉唐风韵”。适时启动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解决土地规划历史遗留问题。深化“三区三线”指标控制、具体位置,一体推进乡镇国土空间规划、村庄规划编制,为城市发展、乡村振兴引好路、布好局。
系统推进城市更新。落实城市更新两年攻坚行动,通过整理改善、再开发和保护利用等形式,提升城市环境和宜居品质。启动骊北新居、朱各庄保障性安居工程,实施通用机械厂棚改项目。继续打通断头路,推进抚义路(宁海大道至环城南路段)、紫荆路与和谐路(健康大街至金山大街段)道路工程。加强海绵城市建设,实施富强路等主城区防内涝改造项目。确保骊洋地表水厂持续稳定运营。改造城区配水管网,推进污水处理厂提标工程。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开展市容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坚持“以克论净”,强化主次干道、背街小巷精细化管理,实行“人机结合”道路清扫模式,加大冲洗降尘频次。细化垃圾分类,完善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居民小区覆盖率达到70%以上。推进生活垃圾填埋场治理及资源再利用工程。实施湿地公园改造,新增绿地4公顷、绿植1万株以上。强化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治理,做好商业门店牌匾、临街外立面整治,规范沿街停车秩序,创建更多“美丽街区”“精品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