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放管服”改革。瞄准一流营商环境,对标“三无三可”要求,深入开展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抓实营商环境3.0版改革,推动“五有套餐”全面落地。推进审批服务由“一枚章”向“一件事”转变、项目建设由“领办帮办”向“全代办”转变,推动更多事项“一件事一次办”,深化“一条热线管便民”改革,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事项,努力为各类市场主体搭建更多平台、创造更优环境、提供更好服务。
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严格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按照省市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要求,进一步放宽准入限制、优化准入环境、破除准入壁垒;完善重大项目用地保障机制,积极推行“标准地”出让。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常态化,完善“互联网+监管”,建立健全信用承诺制度,抓好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提高市场经济发展水平。
深化财税金融改革。深化县级财政体制改革,建立形成“权责配置更为合理、收入划分更加规范、财力分布相对均衡、基层保障更加有力”的财政体制。推进税制改革,加快培育县域税源。创优金融生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扩大首贷、信用贷、中长期贷款规模,让资金供给更充裕、滴灌更精准。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坚决遏制增量、化解存量,不断增强财政可持续发展能力。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协同推进农村“三块地”改革,盘活土地承包经营权,降低农业投资风险,最大程度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深化供销社改革;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小农户服务好、带动好;有序推进农业生产托管,引导提升土地流转率,增加农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扎实开展“创新体系建设提效年”活动,聚焦“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高质量推进“111”“1331”“136”创新工程;实施科技支撑专项行动,大力招才引智,加快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山西农大建设山西省后稷实验室五寨杂粮示范基地,争取申报高新技术企业2户以上,不断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
(六)改善市政基础设施,持续增强高质量发展承载功能。美丽宜居县城是广大群众安居乐业的向往,我们要顺应人民意愿,遵循发展规律,持续优化布局、完善设施,以工匠精神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让县城充满活力,富有魅力,不断增强承载力、竞争力。
推进大县城建设。围绕“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要求,有序推进县城更新行动,加快东环北延、北环拓宽、清涟康养路建设,加速县党校新校园、前锋汽贸园、新时代人民广场、健康广场(县第一人民医院原址)、老旧小区改造等项目建设,推进热力管网改造、供水管网改扩建,完成旧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县城易涝点治理,抓好生物质发电余热供热、人防及供水、供暖、供电、供气、排污等配套建设,实施市容市貌美化、城区环境净化、大街小巷硬化等提质工程,以基础设施的大更新,提升县城综合实力、独特魅力,让县城更加美丽宜居。
加快县城园林绿化。坚持“扩大绿量、丰富内涵、提高品位、形成景观”的原则,推进清荷公园、清涟公园改扩建,启动南城公园、西城公园、运输西街公园等建设,加快城区街道、公园、广场补植,打造一批城市园林绿化精品工程;实施峤峪河、清涟河(宁远桥至颐峰桥、北环桥至五三桥、五三桥至原种场)河道综合治理等项目,稳步构建“双河合抱”的绿色生态县城。
创建省级文明县城。树立洁净、有序、文明、美丽理念,对标市民素质提升、县容县貌改善、交通秩序整顿、公共环境整治等专项行动,高举维护法治权威和群众利益两面旗帜,严格落实规划管理、土地管理、征迁管理、工程建设管理、社会监督、城市管理等机制,强力治脏治堵治乱治违,深入推进智慧城管、智慧交通、雪亮工程、环境卫生、市容市貌、物业管理、城市文明“七大提升工程”,促进县城治理能力现代化。
(七)保护修复生态系统,持续擦亮高质量发展绿色本底。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公共产品,我们要深入践行“两山”理论,扩绿增绿、降碳减污,一体推进治山治水治气治城,全面巩固五寨天蓝、水清、山绿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擦亮高质量发展底色。
以更大力度抓扩绿。紧抓生态省建设试点机遇,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持续抓好“12233”生态林业建设工程,争取实施黄河流域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完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3万亩,综合治理坡耕地2万亩,新建淤地坝12座,启动五寨县黄河流域朱家川河、清涟河、峤峪河河道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夯实扩绿基本盘,保护好五寨生态家底。
以更严举措抓减污。打好蓝天保卫战,深入推进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全面系统整治施工工地、道路运输、露天堆场和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等各类扬尘源,加快清洁取暖改造,确保全年空气质量排名稳居全省前列。打好碧水保卫战,落实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严格履行“河长制”职责,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规范管理入河排污口,全面消除黑臭水体,稳定提升水环境质量。打好净土保卫战,实施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处置再提升行动,依法管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和农业面源污染,持续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深入推进垃圾分类和减量化,加快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建设;严厉打击企业违法排污行为,确保土地安全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