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伊川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 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全文)

  加快乡镇产业园区建设。结合各乡镇产业资源优势,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的原则,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通过“腾笼换鸟”,对原有土地资源进行整合,规划建设专业园区,切实解决全县传统产业布局分散、空间受限、科技含量低等问题,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发展、集聚发展、高质量发展。以硕佳新材料、华威塑料、鹏程电缆、祥和电缆、新鹰塑料等企业为重点,在鸣皋规划建设高分子塑料园区。同时,在白沙规划建设绿色铸造园区,在吕店规划建设钢结构制造产业园区,在鸦岭规划建设农产品加工专业园区。

  优化提升服务业发展载体。积极开展专门针对特色商业区的招商推介活动,采取园区招商、委托开发、联合开发等形式,引进一批品牌企业入驻专业园区。立足特色商业区的发展定位和主要功能,合理调整优化布局,统筹安排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保障特色商业区重点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需求。实施高端服务业人才招引工程,强化特色商业区高端人才支撑。

  发展壮大市场主体。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压实“链长制”各级责任,对企业反映问题有求必应,对重点企业挂牌保护,做到“墙外事政府办、墙内事企业管”,让企业安心投资、全心发展。开展重点企业提质倍增行动,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并购、资本整合等方式,提升产业链控制力、国际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大力开展“四个一批” 优质企业培育工作,重点支持中钢洛耐上市,把盛铁、台联、龙鼎、拜波赫作为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加大支持力度,加快上市步伐。到2025年,形成骨干企业引领带动、中小企业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

  第四章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创新能力新提升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创新创业主体,壮大创新研发平台,培养引进科技创新人才,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快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打造洛阳都市圈区域创新中心,助力洛阳建设国家创新高地。

  第一节 加大创新主体培育力度

  聚焦优势主导产业,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完善创新型企业服务体系,落实支持创新型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壮大创新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

  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扎实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工作,建立量质齐升的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机制,做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估分析,推动更多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应评尽评、应入尽入”,不断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全区覆盖面。强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服务,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力度,重点在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领域,遴选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发展潜力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重点扶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管理指导、技能培训、市场开拓、标准咨询、检验检测等服务。力争到2025年,全县科技型企业突破200家。

  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强化源头培育,实施“小升高”培育行动,重点围绕创新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建立挂钩帮扶机制、补贴研发费用、实施一对一辅导等措施,加速升级为高新技术企业。认真落实“放管服”要求,简化工作程序、畅通申报渠道、提高工作效率、加强服务指导、注重过程管理,做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服务工作。加强对外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指导和服务工作,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外资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推动外资高新技术企业平稳健康发展。力争在“十四五”期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0家以上。

  加大创新型企业发展支持力度。建立创新引领型企业发展监测系统,及时掌握企业经营发展状况和科技创新需求。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积极申报创新龙头、瞪羚、雏鹰等创新引领企业资格,定期对获得相关资格企业的创新活动进行指导和监控,引导和支持企业积极开展创新活动、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确保创新引领企业整体发展质量。重点支持创新龙头企业牵头承担省级以上科研任务,建设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高层次创新平台。鼓励创新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及上下游配套企业,申报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新型研发机构,整合创新资源,开展协同攻关。到2025年,成功打造以创新龙头企业为引领的创新型企业集群。

  第二节 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形成以综合科技创新平台为引领、科技孵化平台、行业研发平台和企业研发平台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支持壮大企业研发平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企业研发机构和技术中心建设,推动优质创新资源向研发中心平台集聚,切实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十四五”期间,围绕新材料、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现代农业等产业的发展需要,支持和壮大一批行业平台和企业研发平台。重点支持国机精工、龙鼎铝业、中赫非晶、耐火材料产业园等冲击国家级研发平台,做到支持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培育全县省级、国家级企业研发中心的后备梯队,实现提质增效,进一步提升企业研发平台的整体研发水平。在“十四五”期间,争取建立或引进1—2个国家级创新平台,新建企业研发平台70个以上。

  培育发展新型双创孵化平台。坚持用新理念、新机制、新载体推进各类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和创新平台布局。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打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环境。鼓励和支持多元化主体投资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互联网+”创业社区等创业孵化载体。支持行业骨干企业建立专业孵化机构,完善创新链,带动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的培育和壮大。“十四五”期间,重点推进北航科技园智能制造孵化器、电商众创空间建设。

  第三节 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坚持市场导向、精准对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着力融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打通应用技术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的通道,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

  加强重点领域技术研究。围绕产业发展需求,依托现有研发平台,聚焦影响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难题,统筹资金、平台、人才等要素保障,着力在智能装备、先进功能材料、新型显示、电子元器件等领域实施建链、延链、补链、强链研发项目,打通产业链创新链堵点,重点推进省安集团工业装备智能制造研发创新基地建设,引领企业转型升级。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深入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持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建设科研工作站和联合研究中心,探索建立“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的新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加快与国内外知名院校、科研院所合作,争取建立一批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推进各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和离岸孵化器建设,打造技术转移平台,集聚和吸引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果在伊川落地转化。

  第四节 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

  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加快引进、培育一批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创新型人才和团队,实现“数量型人口红利”向“质量型人口红利”的转变,为伊川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实施科研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引进计划,鼓励科技人员自主创业、联合创业。积极对接省、市重点引智专项计划,更好发挥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洛阳市欧美同学会、洛阳市党外知识分子联谊、洛阳市“海智计划”工作基地、洛阳市留学人员创业园等载体平台作用,健全重点领域、重点产业人才需求预警和引才目录定期发布机制,重点引进一批智能制造、国际贸易、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生态环保、现代农业、城市规划等重点领域人才。“十四五”期间,重点支持台联、中赫等企业河洛英才引进,利尔中晶、薯业薯香园等企业中原人才申报工作。加强科技人才培养,支持高校与企业联合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建立健全专业技术岗位培训和在职培训制度,新培养一批“河洛工匠”,建设一支高技能人才队伍,满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稳定县直部门和乡镇科技管理队伍,完善村(社区)企业科技联络员制度,分类分层次建立健全科技管理队伍。加强科技管理人员业务培训,选调一批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年轻干部充实到科技队伍中,提高科技管理队伍服务基层、服务社会能力,全面推进全县科技事业发展。

  健全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全面落实企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权和评价自主权。建立健全科研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改进科研人员薪酬和岗位管理制度,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科研人员在事业单位和企业间合理流动。鼓励各类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建立完善人才评价、考核机制,着力提高人才评价、考核的科学水平。加大对重点工程、重大人才平台、人才住房保障的投入力度,及时兑现各项人才奖励政策。完善人才创业就业、住房安居、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医疗保障等配套政策。

  第五章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筑城乡一体新格局

  坚持以人为核心,统筹城乡发展,优化全县国土空间布局,合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加快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加强县城与洛阳及都市圈的产业承接、交通连接、生态对接,培育一批中心镇、特色镇和美丽乡村,持续改善城乡二元结构,着力打造洛阳富有山水人文特色的现代化宜居宜业城市。

  第一节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紧抓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发展机遇,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坚持做大县城规模,集聚人口和产业,构筑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发挥规划龙头作用,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推动空间治理由指标管控向质量管控和功能管控转变。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监督实施机制,探索构建以空间规划、用途管制、差异化绩效考核等为主要内容的空间治理体系。

  提升中心城区规模能级。进一步做大县城规模,引导城区范围科学布局、合理增长。推动水寨、彭婆、白沙、平等等乡镇融入中心城区,主动承接中心城区功能的外溢和基础产业的转移,实现中心城区地域范围、人口规模、经济体量、市场空间扩容。

  第二节 提升县城承载能力

  以“百城建设提质”为抓手,以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承载力,以完善功能配套提升宜居度,以产业竞相发展强化支撑力,积极创建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强化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更好发挥县城服务本地、辐射周边的“磁力场”作用。

  提升中心城区宜居水平。把老旧小区改造作为城市“扶贫工程”,持续更新和完善生活设施。加大城市经营力度,加快补上雨污分离、供热等市政基础设施短板。全面完成环城路建设,构建起进出通达、运转高效的县城交通网。严格落实新上项目车位配比,在商业、居住密集区域加大公共停车场建设力度,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解决停车难、交通拥堵问题。持续建设街心游园、城区公园、城市乐道,拓展市民休闲空间。

  有序推进伊东新区开发。把伊东新区开发作为“十四五”的重头戏,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打造面向洛阳、辐射周边的高质量发展引擎。完成伊龙路、第三污水处理厂、伊东水厂一期3万吨项目建设,贯通伊河、白降河、解放渠、曲河、穆河等水系,实施林水一体建设,着力打造生态之城。持续推进棚户区改造,重点推进彭婆李寨、水寨韦村及老洛临路部分片区棚户区改造项目,加快推进中医院新院、江苏教育集团新时代精英学校等项目建设,强化公共服务拉动,着力打造宜居之城。优化产业布局,重点发展文旅、现代物流、综合商业等产业,依托银基文旅综合体等项目,着力打造活力之城。依托物流园建设,加快完善水寨片区基础设施,实现产业发展、镇区提升同步推进。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将伊东新区打造成为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魅力新城。

  加快提升北城区内涵品质。以构建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为目标,发挥区位优势,完善服务配套,创优生态环境,着力引入高精尖企业、汇聚高层次人才,培育在全市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继续引进有实力企业,规划建设高品质住宅小区。结合伊河国家湿地公园,加快滨河生态休闲产业带建设,让北城区更聚人气、更有活力。

  第三节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围绕人的城镇化核心任务,增强综合服务功能,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增强乡镇联城带村功能。科学分析乡村演进趋势,合理确定乡村布局,围绕彭婆、白沙、吕店、鸣皋四个中心镇,在项目、资金、用地、人才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支持四个中心镇加快专业园区建设,拉长农业特色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商贸业,积极培育房地产市场,持续壮大镇域经济规模,引导农村人口向镇区有序集中,就地实现城镇化。建立分批分类创建机制,支持平等张奇庄、葛寨烟云涧、白元常峪堡、江左张瑶、鸣皋中溪、彭婆赵沟、水寨上天院、吕店周沟等特色村发展,壮大主导产业,拉长产业链条,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带动周边村共同发展。重点推动葛寨镇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优势,建设历史文化型乡镇;鸣皋镇发挥商贸优势,加快发展商业服务业和加工业,打造商贸型乡镇。

  促进要素向乡村流动。推动行政审批权、综合执法权下放,实现乡镇扩权赋能,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推进县乡财税体制改革,对乡镇招商税收收入、土地出让收入,全部归乡镇所有,充分调动乡镇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积极性。对乡镇拆旧复垦、空心村整治、僵尸企业清理腾退土地,全部归乡镇所有,保障专业园区和重点项目落地。从全县机关事业单位选聘人员到乡镇工作,省市下沉编制向乡镇倾斜,激励引导城市人才入乡,新招录选调生优先派到农村任职,建立第一书记派驻长效工作机制。推动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向乡村教师、医生倾斜。允许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兼职方式,为农户、合作社等提供增值服务获取合理取酬。

  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市民化激励政策,落实财政转移支付和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常住人口享有与户籍人口同等的教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增强城市对农业人口转移的吸引力。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构建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到2025年,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左右。

  第六章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开创三农发展新局面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第一节 保障粮食生产能力

  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坚持“藏粮于地”战略,以提升粮食产能为目标,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地力提升和高效节水灌溉,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稳定粮食总产量。加强现代气象体系建设,做好精准化气象防灾减灾工程,提高气象灾害综合检测能力,提升气象保障服务现代农业生产、农村综合防灾减灾水平。加强自然灾害和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及时发布监测信息。加强粮食和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加快粮食仓储绿色智能化改造步伐,规划建设县级应急储备物资网点,提升粮食应急保障能力和水平。到2025年,全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4.1亿公斤以上。

  强化粮食生产科技支撑。落实“藏粮于技”战略,依靠科技和模式创新,不断挖掘粮食综合增产潜力和提高科技兴粮水平。大力推广粮食优良品种,通过加强院地合作等方式,重点引进品质均匀、优质高产的小米、红薯与蔬菜新品种,优质高产、耐储运、鲜食加工兼用型林果新品种。巩固与西北农大、河科大、河南农大的合作成果,推进高端肉牛、优质鸡、有机红薯、生猪、小米等产业发展,同时探索与科研院校的多种合作方式,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提升农业科技贡献率。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重点突破全程机械化薄弱环节,围绕丘陵山区主导特色产业,推广先进适用农机装备和机械化技术,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加速全县农业机械化进程。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推进设施农业、智慧林业、畜禽养殖等领域的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积极发展智慧农业、精准农业。到2025年,技术创新应用对农业转型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显著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8%。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zhong/2022-05-05/305.html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打赏本站

如果本文对你有所帮助请打赏本站

  • 打赏方法如下:
  • 支付宝打赏
    支付宝扫描打赏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