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伊川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 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全文)

  第三节 构建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

  围绕龙凤山文旅融合、万安山生态康养、伊河沿岸农旅融合三条产业带,强化规划引领,突出发展特色,实施项目带动,加快打造洛阳近郊生态文旅目的地。

  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着力发展文化融合型业态,以文化旅游和展览服务为龙头,带动文化用品制造、设计服务等产业整体发展,推动文化与制造业、展览业、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提升附加值,促进产业整体转型升级。进一步明确文化产业发展方向,积极推进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和文化科技创新,以“互联网+”,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文化新消费,拓宽新空间,提升文化软实力。鼓励引导旅游龙头企业进行资源整合,通过延长产业链形成规模效应,培育以旅游为核心,兼及会展、物流、金融、电子商务等业务的综合性旅游企业集团。

  积极推进文旅融合。围绕龙凤山、万安山、伊河三条生态带,引进新业态,引领新趋势,一体推进重点旅游项目、旅游重点村、旅游通道和生态建设,奋力走出文化旅游的新路子,打造洛阳近郊游目的地。依托二程文化园、文彦博墓、邵雍墓、徐阳东周古墓群等历史文化遗址,重点推进二程文化园和邵雍墓连片整体开发,加快龙凤山古镇等文旅项目建设,打造龙凤山文化旅游产业带。依托建业绿色基地、万安山田园综合体、银基文旅综合体等康养度假项目建设,打造万安山康养度假产业带。依托九皋山、伊川书院、烟云涧、净土寺、兴隆老街等历史文化资源,重点推进白沙兴隆老街保护与再造,恢复历史建筑风貌、传承创新传统技艺。大力实施伊河两岸防护林和支流绿化美化,着力打造水清岸绿、鸟鸣山幽、乡风浓郁的伊河生态休闲产业带。依托洛阳文化旅游职业学院,加强策划、运营等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为文旅产业提供人才支撑,把文旅产业打造成为伊川高质量发展的新亮点、新动力、新优势。

  第四节 联动建设传统文化传承区

  强化与洛阳及周边各组团合作,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切实保护城市历史文脉。

  强化与洛阳市区文化联动。依托靠近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景区的良好地缘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产业集群,通过打通龙门石窟南大门的途径,与龙门石窟景区形成有机对接,成为洛南地区重要的文化旅游接待区域,树立洛南休闲度假品牌。

  主动融入洛阳都市圈文化传承区建设格局。发挥伊川文化资源优势,积极融入黄河文化带建设,深入挖掘河洛文化的精神内核和时代价值,充分发挥伊河沿线文化旅游资源,助推洛阳伊洛河历史文化遗产旅游区建设,助力洛阳都市圈打造“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核心区”,携手洛阳都市圈各组团城市共同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古都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传承民族文化基因。勇担保护和传承优秀文化责任,深入挖掘二程及其理学文化、酒祖杜康酒文化历史价值,讲好“伊川故事”。加大历史文化遗址挖掘与保护力度,论证建设陆浑戎国家遗址公园,推进程理文化园、范仲淹忧乐园等项目建设进程。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快青铜文化产业园建设,强化青铜器与洛阳都市圈唐三彩、汝瓷、黄河澄泥砚、卢氏剪纸等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保护利用展示。

  第八章 强化基础设施共建,筑牢区域互联互通新优势

  着重完善功能配置,构建衔接顺畅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和谐循环的水利支持系统、清洁低碳的能源支撑网络、智能升级的高效信息网络,打造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

  第一节 完善综合交通枢纽网络

  携手洛阳都市圈共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提升内联外畅水平,协同推进高铁、普铁、高速、快道建设,构建功能完善、衔接顺畅、运作高效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

  铁路建设。加快推进高速铁路、普通铁路、城际轨道的前期工作和建设进程。积极推动伊川至嵩县城际轨道、郑登洛城际铁路建设。全力配合好三洋铁路、呼南高铁豫西通道、洛平漯周高铁、焦柳铁路改线规划建设工作,争取三洋铁路、焦柳铁路在伊川实现交汇互通,构建“两纵一横”铁路网,加速与长三角的对接融合。扎实做好三洋铁路伊川南站、呼南高铁伊川西站、焦柳铁路伊川站的土地流转、道路衔接等工作,构建连南贯北、通江达海的铁路运输格局。

  高速环线。加快推进新伊高速施工以及伊偃高速的前期研究设计工作,实现与洛栾高速、宁洛高速互联互通,积极配合实施组团高速环线伊川至沁阳段高速公路,打造县城高速公路环线。积极推进草店、范园两处规划新增高速公路收费站的选址及前期规划工作,进一步完善高速公路站点布设,满足车辆便捷出入高速公路的需求,加强伊川高速公路服务水平。

  干线公路。结合“普通干线公路国土空间规划”相关要求,进一步梳理干线公路路网,通过升级、改造、绕城等手段,打造

  “外通内畅”的骨架公路网络,加强与邻市、邻县区间公路网的对接,提升交通运行的效率,提高干线公路交通服务水平。谋划建设新伊高速杨岭出口连接线,实施洛伊快道东线、文正大道东延连接工程,推进南环路与龙凤大道连接线建成通车,配合实施建设好洛阳城市“大西环”高新丰李至鸦岭段一级公路,构建伊川连接伊滨、高新、洛龙三条快速通道,谋划实施天池山旅游快速通道伊川段改建工程,形成县城快速环线。加快推进伊龙路建成通车,与鹤鸣大道闭合,形成城市滨河内环。实施S319夏宜线伊川汝阳交界至伊川宜阳交界段改建工程、S240济邓线伊川李寨至白元段改建工程、S241洛驻线伊川与宜阳交界至北花坛段改建工程、S237沁新线伊偃交界至伊汝交界段改建工程、G343大卢线伊川绕城段改建工程、G208二淅线洛阳绕城伊滨区至伊川城区段(伊川境)改建工程,打造连接东西的县域公路干线。

  农村公路。坚持“政府主导、政策引导、巩固成果、完善设施、提高能力、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以提高基础设施质量、加强管养和提升农村客运服务水平为主线,紧紧围绕“美丽乡村”建设,以“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四好农村路为目标,加快推进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建设,提高全县路面混凝土、沥青路面比例,提升农村道路通达度和网络化水平,构建起畅通便捷的路网格局,全面提升公路的通行能力和通达性。实施生命防护工程,加强农村公路窄路面路段拓宽改造,持续实施农村公路危桥加固改造,完善农村公路标志标线、护栏等安全保障设施,实现农村

  公路建设、管理、养护和运输的全面协调发展。到“十四五”期末,全县农村公路技术状况显著改善,全面形成安全、便捷、畅通、高效的农村公路网,创建河南省“四好农村公路示范县”。

  枢纽场站。改造升级建设伊川县车站,满足群众出行需求。加快城市公交首末站、枢纽站、停车场等的建设,在车站、酒店、商场等大型公共场所和居民住宅区设立出租汽车专用候客点和出租汽车综合服务中心,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优质、便捷的通行条件。围绕综合交通体系,抓住洛阳建设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重大机遇,以华晟物流园为支撑,加快二期建设,扩大仓储面积,完善有色金属交易交割平台和口岸功能,促进企业降本增效,助力伊川打造“中原铝谷”。依托三洋铁路伊川南站、呼南高铁伊川西站,引入优势物流企业,规划建设三洋铁路综合物流园、平等物流园。充分利用洛阳第二机场项目建设机遇,谋划建设空港物流园,打造集公路、铁路、航空为一体的综合交通物流枢纽。

  第二节 健全现代能源支撑体系

  适应绿色低碳发展要求,以确保能源安全为前提,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构建绿色、安全、可行的能源供应体系。

  保证煤炭供应可靠性。依据煤炭资源禀赋、市场前景、交通区位、环境制约、产业政策等因素,优化全县煤炭开发布局,严格控制新建煤矿项目、新增产能的技术改造项目和产能核增项目,对确需新增产能项目实行减量替代,引导30万吨以下小煤矿有序退出,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重点发展采掘工艺先进、生产效率高、资源利用率高、安全保障能力强、环境保护水平高的

  先进产能。引导中小型煤炭经营企业通过联合重组、兼并收购等方式扩大煤炭运营的规模,促进煤炭企业向综合性、集约化运行方向发展,适度控制全县煤炭经营企业总量。

  优化电力电网设施和布局。加快实施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快新型小城镇、中心村电网和农业生产供电设施改造升级,规划建设1座220千伏变电站,10座110千伏变电站,推进全县城乡供电服务均等化。加快发展热电联产,提升电力清洁高效生产水平,重点推进伊川电力2*66万千瓦机组供热改造项目。完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加大充电桩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推广省级统一充电服务平台“中原智充”,打造全县智能充电服务网络,切实满足群众充电需求。构建与城乡统筹发展相契合的配电网络,提升电网对新能源发展的适配性,主要在低压配电网层面,充分考虑全县未来新能源、分布式电源及电动汽车等多元化负荷发展趋势需求,加快风电场建设,做好配电网的统筹规划和资源配置。
专栏10 “十四五”配电网建设工程
优化配置电力资源:2021—2025年规划新建220千伏变电站1座(耕莘变),新扩建110千伏变电站10座,将逐渐形成4座220千伏变电站环网运行、110千伏变电站为基础网架的供电格局,持续提高县域供电可靠性,保障城市电网更畅、供电更优。
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居民用户居住地、工作地、目的地停车场和公共交通服务布局建设充电基础设施,构建车桩相随、适度超前、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充电设施网络建设。提高镇公共充电桩与电动汽车比例,力争服务半径小于1公里。结合储能技术发展,促进公共智能充电网络与智能电网双向互动。推动与智能电网融合发展,提升能源电力精细化管理水平和电网运行灵活性,有效降低用电尖峰。

  提高天然气供应能力。依托西气东输二线等国省级干线及配套支线管网联通工作,加快管道扩展延伸,将管道天然气覆盖到产业集聚区、重点乡镇等用气集中区域,推动县内各管线互联互通,逐步形成延伸城乡、互通互补、协调有序的燃气供应网络。保证多气源供应,西气东输二线、西三线、气源共同进入伊川县燃气环网,实现气源互联互通资源互补,提升全县天然气气源保障能力。加强储气调峰设施建设,提高应急调峰能力,加快建设以高压管道、LNG储配站、可中断用户等多种方式结合的综合储气调峰体系,保障县城天然气的使用需求。“十四五”期间,重点推进三门峡至伊川燃气管线建设项目,加快伊川至汝阳、栾川、孟津、郑州薛店天然气管道工程建设进程。

  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日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站,建设屋顶光伏发电并网系统。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和生物质热电联产,推进城乡低值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发展畜禽养殖废弃物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提高沼气使用效率。加快智能微电网建设,提高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利用率,优化电力装机结构,努力提高可再生及清洁能源发电比重,构建安全、清洁、高效、可持续的现代能源战略体系。“十四五”期间,重点推进伊川县康庆新能源有限公司24MW分散式风电项目、大唐伊川新能源有限公司伊河30MW分散式风电项目等风电项目、洛阳恩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30MW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伊川县佳康电力有限公司50MW光伏电站项目、亚洲新能源(伊川)太阳能发电有限公司100MW光伏发电项目建设。

  第三节 全面提升水利保障能力

  坚持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统筹治理的治水新思路,以全面保障水安全为目标,以水资源均衡配置为总体布局,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以水资源的可持续高效利用助推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

  保障供水安全。加快实施清淤扩容、引调水、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三项工程”,完成刘瑶水库及范店水库、陆浑灌区东一干渠的生态水环境整治,雷沟水库与瓦西、任沟水库等4座水库连通,14条中小河流治理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提升城乡供水能力,完善城乡供水网络,满足城乡用水需要。加快引故入伊工程建设,满足城区供水需求,逐步向农村有条件的地方延伸。

  强化乡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供水工程提档升级、配套改造、联通并网,建设规模化供水工程。健全工程管理机构,完善工程良性运行体制机制,探索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管理运营模式。持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明晰小型水利设施产权,明确管护主体,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以田间工程配套为重点,加快灌区末级渠系改造,打通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重点推进陆浑水库西干渠灌区智能灌溉改造工程、刘瑶水库摩天渠下段节水改造项目、伊河沿线六条小型灌区治理提升工程、伊川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项目建设,提升农业生产的供水保障能力。

  加强水灾害防治。强化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实施白降河等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工程,加强河道疏浚、堤防综合治理、生态绿化、滨河生态湿地、公园及橡胶坝建设。强化防汛抗旱能力建设,推进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和群策群防体系建设,健全防汛抗旱预案体系和应急管理机制,完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加快城乡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加强多层次应急救援力量,提升抢险救灾队伍、物资和装备统筹保障能力。
专栏11 水利保障能力建设工程
供水安全工程:刘瑶水库环境整治工程、陆浑灌区西干渠生态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陆浑灌区东一干渠生态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伊川县雷沟水库与瓦西、任沟水库连通工程、伊川县掉剑沟水库与范园湖连通工程、洛阳市伊川县鹤鸣水库工程、洛阳市伊川县新寨东沟水库工程。
农村水利工程:陆浑水库西干渠灌区智能灌溉改造工程、刘瑶水库摩天渠下段节水改造项目、伊河沿线六条小型灌区治理提升工程、范店水库西干渠节水改造项目、伊川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第四节 打造信息基础设施体系

  以推进基础网络升级、建设智慧城市为重点,统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开发和信息资源应用,健全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全面实现“以人为本、智慧服务”。

  布局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统筹5G基站站址、机房及管线、电力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快5G基站规划编制,并纳入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完成全县5G基站建设站址需求梳理,推进移动基站与新建公共建筑物、住宅建设项目、公路等同步设计、同步建设。统筹推进5G基站建设,为移动通信基站、机房和相关配套设施建设预留空间。积极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共机构等所属设施,公路、绿地、大型场馆、景区等公共场所向5G基站建设免费开放,推动通信杆(塔)与电力、市政、交通、公安等行业的杆(塔)资源共建共享。加快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推进公路、邮政、铁路和客货运枢纽等交通网络基础设施数字化采集、管理与应用。持续扩大全县5G试验网规模,重点推进伊川移动投资1亿元的5G建设及应用、洛阳联通投资8000万元的5G无线网络基站建设及应用等项目建设。到2025年,建设5G基站3500个,建成较为完善的5G规模化网络体系。
专栏12 5G规模组网重点项目
近期(2021—2022)项目:中国移动综合生产基地建设项目、中国移动5G网络设备升级改造项目、中国联通5G网络设备升级改造项目、中国电信5G网络设备升级改造项目、中国铁塔5G基站建设项目、智慧城市建设项目。
远期(2023—2025)项目:5G微终端应用项目、5G信息库建设项目、5G大数据信息处理中心项目。

  加强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实施农村信息化示范建设工程,深化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各领域的应用。积极开展精准农业示范,加快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与信息技术全面融合,加强农业生产环境及防灾减灾监控、农业投入品监管及农产品生产流通环节监测,建立农资和农产品追溯体系,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将云计算技术引入农业信息服务,将零散资源整合成大规模的数据库云,实现多种信息资源的便捷获取和全面共享,提高农业信息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构建以特色农产品交易为核心的农业电子商务服务体系。整合各类涉农信息资源,建设资源整合、共建共享、管理规范、机制完善的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第九章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新进步

  坚持生态优先,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沿黄生态保护治理为引领,持续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着力调整“四大结构”,加大伊河及其支流生态治理,筑牢万安山、龙凤山生态基底,扛稳“碳达峰、碳中和”政治责任,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伊川。

  第一节 加快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构建以伊河为主轴,万安山、龙凤山等生态文旅带为节点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一轴、两带、多廊”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打造区域生态安全屏障。

  “一轴”。指以伊河为县域生态主轴,重点加强伊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增强湿地功能。加大对伊河及其支流排污口和河道垃圾的排查整治力度,将白降河、解放渠、先锋渠沿线村庄全部纳入改厕范围,保障伊河水质。重点推进伊河支流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伊河河段水环境治理项目。

  “两带”。指龙凤山、万安山两条生态带。万安山生态带北接万安山、南到郑少洛高速、东连登封、西至伊河生态带,以万安山南麓森林公园、国储林基地、建业绿色基地、西梅基地、红不软桃基地、树莓基地、猕猴桃基地、万景祥牡丹产业示范园、范仲淹墓和姚崇墓开发等项目为重点,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龙凤山生态带东起龙凤山、西连甘泉河、南至伊嵩界、北接龙门山,以紫荆山苗木基地、荆山省级森林公园提升、龙凤古城生态康养基地、洛栾高速绿化提升、龙凤大道绿化、敬贤大道绿化、鸦岭富硒花椒基地扩建等项目为重点,大力发展生态景观林和经济林,为发展文化旅游集群带打造绿色基底。

  “多廊”。指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乡道路、河流等生态廊道。对县域范围内的现有和规划中的高铁、铁路、高速公路、重点县级公路和伊河及其支流在内的廊道进行绿化提升,构建完整连续、纵横交织的绿色生态廊道网络,形成以常绿、彩叶和高大乔木相结合的立体化、多层次的廊道绿化景观,达到净化空气、防风固沙涵养水流和过滤污染的生态效益。

  第二节 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

  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化环境保护意识,持续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推动环境治理明显改善。

  持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坚定不移开展好“散乱污”企业、僵尸企业整治和取缔工作,释放土地资源,为园区建设、企业转型发展提供空间。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增强环境气象预报预测能力,狠抓煤炭削减总量任务、“气化伊川”建设等能源结构调整以及“公转铁”、汽车尾气排放超标整治等运输结构调整,减少气体污染物排放,降低PM10、PM2.5年均浓度。到2025年,完成国家和省、市定空气质量考核目标,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

  大力推进水污染防治。按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要求,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以伊河为重点,实施清洁河流行动,重点对白降河、顺阳河、西干渠、永昌渠、幸福渠、解放渠等开展保护治理。全力推进城乡饮水安全、重要河流、工业、城镇、农业农村污染治理“五治”。加强城区污水收集管网、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完善和产业集聚区、伊电集团污水处理设施稳定运行,提升污水收集处理率,确保全县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到2025年,黑臭水体力争得到全面消除。

  积极实施土壤污染防治。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涉镉等重金属排查,完成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污染防治工作任务,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持续推进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完成彭婆万安山、半坡矿山环境修复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高山镇废弃采场开发式治理项目,对责任主体灭失的露天矿山进行修复治理,取缔关闭非法露天开采矿山,力争全部达到绿色矿山标准。到2025年,土壤环境风险管理和预警体系系统建立,基本建成“无废城市”。

  第三节 联动完善生态制度体系

  加快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设,完善生态环境监测预警和监督执法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建设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积极开展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设,推进政府治理、社会调节、企业自治良性互动。严格落实“谁污染、谁付费,谁投资、谁受益”政策导向,建立健全“污染者付费+第三方治理”等机制。健全区域间污染联防联控和环境应急联动机制。深入推进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建设,推进污水处理配套管网建设和雨污分流系统改造,尽快实现管网全覆盖。

  建立完善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健全生态环境事件应急网络,完善突发生态环境事件预案备案管理、信息报告和公开机制,建

  立突发环境事件预防和预警体系。完善县级应急指挥平台,建立重大风险数据库,实现应急信息资源对接共享,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严格落实环境保护责任体系、监测监控体系、考核体系“三个体系”和排查治理机制、跟踪监督机制、奖惩激励机制“三个机制”,压实县、乡、村三级网格成员监管责任,促进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取得实效。

  第四节 共促资源节约高效利用

  强化资源开发利用全过程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资源消耗强度,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强化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实施低碳循环发展引领计划,鼓励技改创新,推广应用先进适用节能减排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持续消减碳排放,统筹推进大气污染防治与温室气体减排,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四大结构调整”,力争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刚性目标,确保党中央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部署落到实处。继续实施工业、公共机构、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的节能降耗。建成投用伊川静脉产业园,实现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处置及资源循环利用。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倡导合理消费,力戒奢侈浪费。推进生产、流通、仓储、消费各环节节约,深入开展反过度包装、反食品浪费、反过度消费行为,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社会风尚。

  集约节约土地资源。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统筹城乡发展用地,严守土地资源利用红线,将有限的土地资源重点用于保工业园区、保物流园区、保文旅开发、保农产品加工项目,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实行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调整建设用地结构,鼓励向“空中”、“地下”发展,有序拓宽城市发展空间。采取土地直接收益支持企业搬迁的办法,引导工业企业全部“退城入园”。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加快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利用。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实行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面积和建设用地规模总量控制。推进农地有序流转,严格控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

  合理调配和节约用水。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继续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开展全县水资源调查评价,完善全县水资源规划。加强水资源保护与污染防治的集中管理,统一领导、统一监督、统一监测,大力发展节水产业和技术,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

  第十章 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激发经济发展新活力

  紧扣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和区域战略格局重构的时代大背景,坚持深化改革,夯实华晟物流港等对外开放平台和载体,坚持开放发展,全面加强与各组团合作,提升开放能级。

  第一节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持续深化经济体制和社会事业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进一步破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职权法定原则,全面梳理现有行政职权,划清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边界,明确各项行政职权及其依据、行使主体、运行流程、对应责任等,积极推进审批要素、审批流程、裁量准则、服务方式等标准化建设,规范行政审批行为。积极优化创新服务,推行“一站式”服务、开辟“绿色通道”、“网上审批”等方式,方便群众和企业办事。大力推进行政职权网上运行,加大公开透明力度,促进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建立有效的权力运行监督机制。大力推动简政放权,承接省、市下放的行政审批权限,加快形成边界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运转高效、依法保障的政府职能体系和科学有效的权力监督、制约、协调机制,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深化投融资改革。加大金融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充分发挥银企信息共享融资服务平台作用,强化金融服务支持保障。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在县域增设分支机构,鼓励开发支持“三农”、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完善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政策措施,支持设立民营企业纾困救助基金。落实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的系列政策措施,鼓励社会资本参与PPP项目。建立健全全口径监测体系,着力防范化解县级政府债务和隐性债务风险。依托伊川财源实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发行城市停车场建设专项债券,加快伊川县综合停车场工程建设。

  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断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扩大要素市场化配置范围,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建立公平合理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制度,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增强土地利用管理和调控灵活性,推进土地复合利用、用途合理转换。加快建立协同衔接的劳动力、人才流动政策体系和交流合作机制,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不当干预,引导市场主体依法行使要素定价自主权,推动政府定价机制向制定定价规则转变。鼓励要素交易平台与各类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合作,形成涵盖产权界定、价格评估、流转交易、担保、保险等业务的综合服务体系。加强要素交易平台治理,规范交易行为,健全投诉举报查处机制和交易风险防范处置机制。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zhong/2022-05-05/305.html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打赏本站

如果本文对你有所帮助请打赏本站

  • 打赏方法如下:
  • 支付宝打赏
    支付宝扫描打赏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