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伊川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 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全文)

  第二节 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度演化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局起步相互交融,纵观国际国内发展环境与条件,伊川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风险挑战。

  从发展机遇来看,一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新契机。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将催生大量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这为全县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引进和集聚创新要素,发展壮大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提供了重要契机。二是重大国家发展战略叠加发力塑造新优势。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原城市群等重大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加快构建,将加快区域间的要素流动和经济互动,有利于伊川发挥并强化区位交通和作为人口大县、经济大县的综合优势,全面接受节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吸引更多人流、物流、信息流,加速县域经济发展。三是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激发新活力。省委省政府支持洛阳加快建设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一系列政策机遇交汇叠加、各方面资源要素竞相集聚,发展地位、城市能级、辐射带动作用将越来越突出,洛阳进入新发展阶段。市委优化主体功能区规划,推动生产力布局和生产要素向组团县集中调整,伊川作为全市的工业大县、文化大县、南部交通枢纽,将迎来新一轮经济腾飞的重大历史机遇。

  从存在挑战来看,一是经济下行压力大。当前,逆全球化思潮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疫情前期冲击与后续影响并存,应对经济长周期下行带来的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的任务十分繁重。二是区域竞争加剧。周边县市都在抢抓洛阳都市圈建设的重大机遇,谋划布局新产业、新业态,对资源、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争夺日益激烈,一定程度上挤压了伊川的发展空间。三是资源环境约束趋紧。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落地实施,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任务将更加繁重,国土空间规划的约束管控将更加严格,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变得更加迫切,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从发展优势来看,一是工业基础雄厚。近年来,全县紧紧围绕转型升级目标,强化创新驱动,着力招大引强,持续延链补链强链,以铝及铝精深加工、耐火材料、磨料磨具为主的新材料和以智能装备制造为主的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工业基础更加厚实、更具竞争优势。二是区位交通条件优越。伊川是连接南部生态县、联动平顶山的枢纽节点,三条高速穿境而过,干线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新伊高速、三洋铁路顺利推进,呼南高铁豫西通道、洛平漯周高铁、伊偃高速、洛伊快道东线、洛阳城市“大西环”即将开工,郑登洛城际铁路正在规划,无可比拟的区位交通优势将为伊川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三是文旅资源丰富。伊川地处河洛腹地,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杜康酒、伊尹饮食、二程理学、邵雍易学、范仲淹忧乐思想等优秀传统文化交相辉映、熠熠生辉,有三山环绕、伊水中流,加上北依龙门、南连嵩栾,处在少林寺至龙门黄金旅游线路的关键节点,具有发展近郊生态文化旅游的独特优势。四是城市建设空间充足。从城市发展空间来看,10.04平方公里的滨河新区、6.44平方公里的伊东新区将极大提升城市承载力,促进人口集聚。从产业发展空间来看,产业集聚区扩容、乡镇专业园区的布局建设将为产业发展提供关键保障,未来一个时期,伊川“借力都市圈、提升承载力、打造增长极、争进百强县”潜力巨大。

  从存在短板来看,一是产业发展层次偏低。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转型升级还不到位,产业链和产品线延伸不足,整体仍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新兴产业体量较小,龙头带动能力不足,产业能级亟待提升。二是农业农村发展滞后。农业产业链条不完善,产品附加值不高,对农村全面发展的支撑作用不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投入能力不足,垃圾和污水处理、集中供水设施建设滞后,农村道路通行水平不高,整体面貌较差。三是生态基底仍较薄弱。伊河支流综合治理不到位,万安山生态建设任务艰巨,全域生态体系还不牢固。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不够优化,污染防治将是长期过程,环境质量在全市排名落后。四是公共服务水平不高。教育、医疗、文化、养老、停车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大班额、择校热、看病难、养老难、交通拥堵等问题备受社会关注。

  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挑战,但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伊川将迎来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立足新发展阶段,扛牢新使命开启新征程,必须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锚定现代化建设目标不放松,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抢抓重大历史机遇,自觉深化提升“9+2”工作布局,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抓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和洛阳都市圈建设机遇,推动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在建强副中心、重振洛阳辉煌中贡献更为出色的伊川力量。

  第二章 谋篇布局,绘就新时代出彩伊川新画卷

  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任务新要求,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省委、市委全会及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县域治理“三起来”为遵循,全面深化“9+2”工作布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县建设,在谱写浓墨重彩的重振洛阳辉煌篇章中勇于担当、贡献力量,奋力绘就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伊川画卷。

  第二节 发展原则

  实现“十四五”时期全县的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决执行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坚决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面加强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落实新发展定位、厚植新发展优势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利益,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在扩大经济总量中不断提升发展的科技含量和生态质量,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创新。全面深化改革,全方位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坚决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敢于向改革要活力,善于向开放要空间,勇于向创新要动力。

  坚持系统观念。强化前瞻性思考、全局性创新、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坚持全县一盘棋,更好发挥各级各部门积极性,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不断增强发展协调性、整体性和可持续性。

  坚持务本责实。坚守“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立足于实、立足于干,破解难题、推动发展,把蓝图变成现实。坚持“项目为王”,实现以要素集聚带动项目落地、以项目实施吸引要素流通集聚的良性循环。

  第三节 战略定位

  根据伊川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伊川县“十四五”时期发展的战略定位为:

  全国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创新绿色发展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全县铝及铝精深加工、耐火材料、磨料磨具等产业基础优势,突出北京利尔、中钢洛耐、国机精工等龙头带动作用,着力在技术创新和延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坚定不移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之路,打造全国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创新绿色发展示范基地。

  洛阳国家物流枢纽重要节点。抓住洛阳建设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重大机遇,强化规划、用地、配套设施保障,线上线下融合、现货期货共进,全力推动华晟国际物流港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三洋铁路、焦柳铁路、呼南高铁过境优势,高标准规划建设物流园区,打通原料引进和产品输出渠道,打造洛阳国家物流枢纽的重要节点。

  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引领区。用好50万亩富硒土壤资源,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围绕“特色、高端、品牌”做足文章,做大做强“富硒种植、畜牧养殖、高档林果”三大体系,不断健全科研、产品深加工、冷链物流、终端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加快培育富硒功能农业产业集群,创建全省现代农业发展引领区。

  洛阳近郊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机遇,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做足山水文章,夯实生态基底,挖掘文化内涵,讲好伊川故事,加快文旅融合发展,建设洛阳都市圈郊野游憩环的重要节点,叫响伊川生态文化旅游品牌。

  第四节 发展目标

  依据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洛阳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伊川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指示精神,对新时代伊川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作出部署安排。

  一、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展望二〇三五年,依据河南省“四个强省、一个高地、一个家园”和洛阳市“三个强市、两个高地、一个家园”的发展目标,结合伊川实际,提出到二〇三五全县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建成“三个强县、一个高地、两个家园”的现代化伊川。

  经济强县。现代化经济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生产总值在“十四五”基础上翻一番,走在全市乃至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前列。

  文化强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全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显著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黄河文化”、“理学文化”、“酒祖杜康酒文化”、“范仲淹忧乐思想”进一步弘扬,文化强县建设工作迈出新步伐。

  教育强县。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学前教育实现普及普惠与扩容提质,基础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教育实现多样化优质发展,职业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建成教育强县。

  区域创新高地。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主要指标进入全市前列,创新链产业链高度融合的体制机制全面建立,涌现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创新型行业领军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绿色美丽家园。坚定不移地举生态旗、打环保牌、走绿色路,全面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持续改善城乡生态环境,促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基本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新格局。

  幸福和谐家园。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实施教育、医疗、就业、康养等重大民生工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二、“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

  根据市委市政府对伊川发展的战略定位,结合全县发展基础,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发展条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今后五年将全县打造成为全省工业发展强县、现代农业强县、文化旅游强县、商贸物流强县,争当全国百强县,要努力实现如下主要目标:

  综合实力再增强。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力争到202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700亿元左右,形成洛阳都市圈重要经济增长极,在洛阳市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及洛阳都市圈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提升。

  结构调整再优化。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制造业整体素质实现新提升,形成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建成新材料和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助力洛阳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战略新兴产业、现代物流、生态文化旅游等加快发展,到2025年,二三产业对经济支撑能力进一步提高。

  发展活力再迸发。坚持创新发展,增强企业创新能力,营造浓厚科技创新氛围,“十四五”期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0家以上,新建企业研发平台70个以上,争取建立或引进1—2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形成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创新活力迸发的洛阳都市圈组团县最具活力的产业创新中心。

  乡村振兴再提质。脱贫攻坚成果得到有效巩固拓展,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乡村治理水平全面提升,乡村运营取得重大突破,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城乡融合发展步伐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

  生态环境再改善。持续深入推进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加强伊河全流域和龙凤山、万安山区域生态建设,力争各项环境约束性指标全部达到上级下达目标,建成天蓝、地绿、水清、景美的富有山水人文特色的现代化宜居城市。

  民生福祉再增进。居民收入水平与经济发展同步提升,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就业质量更高、更充分,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文化、养老等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明显提升。

专栏2 “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单位 2020年
基数
2025年
目标
年均增长(%) 指标属性
一、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427.7 700 -- 预期性
2 全员劳动生产率 元/人 71325 107248 8.5 预期性
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49.1 219 8 预期性
4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275.7 377 6.5 预期性
二、转型升级
5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 1.5 2 10.8 预期性
6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49.13 58 1.8 预期性
7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 47.8 55 1.5 预期性
三、民生福祉
8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 10 10.5 -- 预期性
9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5以内 4.5以内 -- 预期性
10 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 万人 [4.22] [4.5] -- 预期性
11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95 100 1 预期性
12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 2.52 >2.52 -- 预期性
四、绿色生态
13 单位GDP能源消耗 吨标准煤 0.77 完成上级下达目标 -- 约束性
14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 完成上级下达目标 -- 约束性
15 空气优良天数比率 % 68 完成上级下达目标 -- 约束性
16 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占地表水比例 % 100 100 -- 约束性
17 森林覆盖率 % 10.28 11.5 -- 约束性
五、安全保障
18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亿公斤 4.1 4.1 -- 约束性
注:[]内数据为五年累计数据。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zhong/2022-05-05/305.html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打赏本站

如果本文对你有所帮助请打赏本站

  • 打赏方法如下:
  • 支付宝打赏
    支付宝扫描打赏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