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坚定不移抓扩大内需,推动经济提速增长。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深挖内需潜力,有效发挥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精准扩大有效投资。坚持项目为王,围绕“四化”等重点领域,持续抢抓国发〔2022〕2号文件、贵州省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计划等政策机遇,谋划储备亿元以上项目80个,力争100个以上。深入开展争资争项大行动,确保向上争取资金增长10%以上。聚焦清洁能源、关岭牛、中药材等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优化投资结构。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年”活动,全年实施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129个,年度计划投资72亿元以上,其中,新型工业化投资30亿元以上、新型城镇化投资16亿元以上、农业现代化投资5亿元以上、旅游产业化投资1亿元以上。加快获批的25个清洁能源项目开工建设,尽快形成实物工程量。加快财富中心、映山湖、县域污水处理及垃圾收运处置、“大湾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完成关岭天然气联络线建设。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坚持“投资必问效,无效必问责”。持续盘活闲置低效资产,切实提高资产效益。
大力激发消费潜力。抢抓国内经济总体回暖的机遇,出台政策支持县内旅游景区开展优惠促消费活动,大力提振旅游消费。积极推动一批县乡商贸中心、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加快搞活特色商业步行街、美食街经济和夜间经济,激发消费活力。大力支持举办房屋、建材交易博览会,满足住房刚性需求。大力支持汽车、家电、家居、餐饮等重点领域,常态化开展促消费活动,充分释放消费潜力,确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以上。
着力扩大对外开放。聚焦粤黔合作“4+”模式,大力拓宽关岭精品水果、蔬菜、关岭牛、中药材等农特产品进入广州市场渠道,助推关岭农特产品规模化“黔货出山”。深化花都关岭东西部协作,引进一批优强企业,参与关岭旅游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开发和农特产品精深加工,积极承接广州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支持山水汇晨、卓典石材等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围绕关岭牛、家居、石材等产业,引进、培育一批外贸企业,力争在外贸企业数量和出口规模上实现再突破。
(三)坚定不移抓市场主体,培育经济新增长极。深入实施培育壮大市场主体行动,做多增量、做优存量、壮大体量、提升质量,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经济增长韧性。
大力提升市场主体总量。聚焦关岭牛、中药材、清洁能源等重点产业链,大力实施培育壮大市场主体行动,完善支持政策,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新增市场主体2500户以上,全县市场主体总量突破30000户,企业突破5500户。实施“万企融合”大赋能行动,带动10户以上实体企业和大数据深度融合,打造融合标杆项目1个,融合示范项目5个。
着力提升市场主体质量。深入开展服务企业大行动,全面加强企业在用水、用电、用气、用地等要素保障,帮助企业解决堵点痛点问题。帮助苗立克、椒香源等规上工业企业实施挖潜增效,新增一批5000万以上产值工业企业。大力实施规上企业培育行动,筛选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建设“临规”企业培育库,分类制定培育计划,帮助企业上规入统,力争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5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户、资质建筑企业2户、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10户、规模以上服务企业3户。
聚力助企纾困破解难题。深入落实“政策找企业、企业找政策”工作机制,助企纾困解难题。落实好新一轮减税降费政策,最大限度减轻企业负担。搭建政金企融资对接平台,用好省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发展试点县政策,建立企业与金融机构融资需求对接机制,至少每季度召开一次政金企融资对接会,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四)坚定不移抓改革创新,厚植稳增长新优势。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促招商,吸引外部资源,激活内部要素,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持续推进产业招商。牢固树立招商为要的理念,落实“产业大招商突破年”要求,接续开展产业大招商行动。聚焦清洁高效电力、健康医药、生态食品三大首位产业和煤炭能源、新型建材等潜力产业,谋划100个以上成熟的招商引资项目。全力用好上级政策、完善配套政策,深入实施产业大招商行动,全年引进重点产业项目47个,新增重点产业项目到位资金50亿元,引进优强企业20户以上。以财政增量资金“三个80%”、财政涉农资金“2215”投入模式,引进一批优强龙头企业,撬动社会资本,组建工业SPV公司1家以上、农业SPV公司5家以上。
持续深化国企改革。加快县属国有企业转型发展,着力破解县属国有企业在项目建设、资产管理、聚焦主责主业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厘清政企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县属国有企业投资经营决策机制,着力提升企业的投入产出意识。建立县属国有企业运营成本、员工工资总额核定制度,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减人员、降成本、提效益,培育竞争新优势,推动转型发展取得实质成效。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最大限度减环节、优流程、压时限、提效率,积极推进政务服务由“最多跑一次”向“一次不用跑”转变。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着力营造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坚持以市场主体和群众的感受作为评判标准,开展营商环境整治专项行动,树立“贵人服务”的“好口碑”,着力优化营商环境。